柯蓉
摘要:石庫門住宅是開埠以來新上海人居住的空間,她代表了中西式風格融匯的結晶。西方建筑風格影響了上海的同時,中國古典風格也同樣得到了發展,本文將從石庫門的門的裝飾來探求開埠以來石庫門的裝飾藝術的特征。
關鍵詞:上海;建筑;裝飾藝術;石庫門
建筑是文化的產物,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建筑。石庫門作為上海土產的建筑,其裝飾風格成為西學東漸的重要表現,展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發展重要痕跡。如何看待石庫門的裝飾藝術中的西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的互相影響?
1開埠前的上海居住階層
開埠前的上海最大特點就是它所受官方儒家思想影響最小,張光直在《青銅時代》中分析中國城市和西方城市起源的區別,西方多以貿易而形成城市,思想也較為自由和開放;中國多是政權需要而建城,為了鞏固政權,統治者對于思想的控制也是嚴格的。而上海一直是在經濟、貿易方面舉足輕重而在政治上卻毫無地位,因此官方代表的任何思想對于上海的控制和影響也可想而知的少。正是在這種地理邊緣下,商業活動蓬勃發展了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和手工業者或定期來滬或短暫停留,讓上海所具有兼容性也為上海的居住階級層面打下基礎,即手工業階級和小資產人口為上海的多數人口。
2石庫門住宅建筑的需求
開埠后,由于租界人口激增,石庫門式的里弄住宅比早期的木板房施工相對考究,維修費用低,租金相對中等等優點而流行上海租界甚至到老城區。這種居住建筑的流行不是偶然的巧合前一節中,分析在開埠前的居住階層為手工業者和小資產者居多,居住人的需要就為這樣的建筑產生做了準備。“從解放前上海418.94萬的居民來看,除了少數的外籍僑民與中國富人(約占5%)住的花園住宅,與100于萬貧民住在城市邊沿用草、竹、蔥葦搭成的棚屋之外,絕大多數居民,包括中國與外僑的白領階層均住在各式弄堂中,總面積達兩千于萬平方米。”①因此大多數的上海人都是市民階層的消費文化,他們的思想和喜好也在住宅建筑中顯現,正因此,真正與上海人息息相關的是弄堂式的住宅建筑。
3上海建筑之門——石庫門
中國古典建筑中對于木材有獨特的偏愛,這種偏愛也體現在門的用材和裝飾之上,也使得中國古典建筑的門比任何其他體系的建筑都出現更多的種種不同的形式。可以說在建筑上,中國古典建筑就是一種“門”的藝術。另一方面,在古代的建筑計劃中“門”是每一個組織層次的象征,也是統治者、貴族權威的象征。城市中的城門、牌坊門、墻門,廟宇中的山門都構成了古典建筑的重要部分。從侯門、豪門、門第、門庭、門當戶對、光耀門楣…這些象征性的詞語中,可以看到“門”成為中國古代個人或家族的文化、地位、聲望的一張名片。
上海自始至終所受的正統的官方儒家文化較少,象征權威性的門也相對其他古代城市少。石庫門建筑作為上海本地的土產不同與其他地域完全本土化產建筑,開埠以后不僅僅是西式文化開始傳入上海,此時因為上海大量的內陸人口涌入,使得各個地域中式建筑風格,也隨之帶往上海。因此石庫門建筑風格是西方裝飾和中式風格同時對于上海輸入的結晶。大量的石庫門住宅的流行,使得石庫門式的這種裝飾風格發展到繁華的鼎盛,不僅有將西式風格引用到裝飾中,中式風格也得到了發展。
現代風格的影響——裝飾藝術(Art Deco)。在石庫門的裝飾風格中除了古典范式的結合,現代主義的裝飾藝術(Art Deco)也格外流行。裝飾藝術起源于20世紀20至30年代,首先在法國發起,多用在奢侈品上,為少數上層階級服務,而美國更多將這種設計裝飾用在室內和建筑設計中為大眾服務,得到更淋漓盡致的發展,風格上跟趨向于簡潔和機械美。
值得一提的是汰子石②是一項隨水泥傳入到中國后的傳統工藝,它能使墻面具有天然石材質感,而且色澤莊重美觀,飾面堅固耐久,不褪色,也比較耐污染,但是在施工工藝中難度較大,耗費工時。作為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很多歷史建筑的水刷石具有很高的歷史、技術與美學價值。在近代建筑的材料選材中成為裝飾現代風格的代表材質,石庫門的眾多裝飾都采用了這種汰子石的材質來表現與風格特征的呼應,將西方近代建筑風格發揮到極致。
4中西建筑風格的結晶
西方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人們的審美觀念從石庫門開始發生變化,傳統的以內向表現意境為主的審美觀念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重視實體造型為主的新觀念。因此在門的裝飾上更多是實用、美觀、簡約為主,比如裝飾藝術風格的引用。同時,由于西方新材料的引入,如:在1853年就有了第一個“上海磚瓦鋸木廠”的開設,尤其是汰子石的發展,使得傳統磚雕藝術形式也要求發生相應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殷實人家為了追求時髦和新奇,引入西方建筑藝術中的羅馬和拜占庭風格,甚至歐洲新藝術運動的特點;另一方面,又促使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審美的磚雕藝術得以進一步發展,往往是中國古典裝飾的布局結構上融合西式內容的裝飾,或者用中國磚雕的表現手法來做西式的裝飾紋樣,或者用西式的材料來做出中式傳統的裝飾內容,表現的機理卻是現代主義風格。
當林語堂一直批判開埠以來上海對于西方文化的全盤接受和生搬硬套,尤其痛恨國人對藝術文化中傳統的、民族性的忽略,但是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要注意到在這種接受的過程中其實也發展了傳統文化,尤其是建筑是供人為了適應當下環境需求的居住空間,潛意識中人對于空間的本能需求是不會變的,所以石庫門的裝飾藝術表面是借用了更多西方的建筑裝飾風格,但是實際上從來沒有中斷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得到了發展。
住宅是人類生活方式也是價值觀的表現,住宅和人的關系也是互為影響的,西式的住宅風格對于住宅的影響,不僅僅是建筑的裝飾上,而是對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價值觀的影響。幾千年儒家文化對于中國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建筑上一直也是受到正統的儒家文化影響,西式建筑對于住宅文化的影響是對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的沖擊,封建禮教的儒家文化在這種住宅的變化中被銷蝕,中國人的思想觀點也逐漸開始脫離封建文化的儒家影響。筆者對于石庫門的觀察只是從對住宅建筑的轉變一窺近代建筑美學觀念的轉變,同時也能觀察到上海住宅建筑對于中西方文化的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和接受。
注釋:①羅小未.上海弄堂[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3.
②這種材料俗稱水刷石,用來裝飾建筑物的表面,在東南亞地區英文叫shanghai plaster,直譯是上海石.
參考文獻:
[1]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2] 陳從周,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三聯書店,1988.
[3] 沈華.上海里弄居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4] 王紹周,陳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
[5] 賴德霖.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其鈞.古雅門戶[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7.
[7] 樓慶西.裝飾之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