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從園林不同主題的楹聯入手,通過對園林中楹聯的認識,探討中國園林的藝術美感。認為園林中的楹聯可分為“點明主題,寫景抒情”、 “紀念功德,頌揚領袖”、“表達志向,抒發豪情”以及“宣傳教義,勸人從善”四類。
關鍵詞:楹聯;景觀;分類
園林中的楹聯集詩歌,書法,篆刻于一身,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給人提供地理,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還會增強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探索,啟發人們去品味、思考和欣賞。楹聯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后蜀。一般認為保存下來最早的對聯是后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當然那時的字是題在桃符板上的;園林中的對聯最早也是出現在這個時期。北宋以后,這種對聯從宮廷推廣到民間,歷代文人墨客,更是運用此種形式出盡了風頭。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就出現在名勝古跡之中,從黃鶴樓到寒山寺,從泰山到杭州西湖,從蘇州園林到昆明滇池,形成了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風景。筆者認為,楹聯在園林文體中可分為以下四類:
1點明主題,寫景抒情
如濟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以疏朗,明快的筆調,鮮明的勾畫出大明湖的特有的 景致,以及古城濟南那瀟灑的風韻,湖光山色如在眼前。拙政中園中此類寫景的對聯最多。園內有一個視野開闊的小島,絕佳的觀景點,島的中央一個小亭“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水,水中廣種荷花,三面植柳,柳枝隨風搖曳。所以亭中有一個絕妙的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數筆將周圍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同時也勾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觀,妙處還有,雙句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此聯的出處有二,上半句來自濟南大明湖的著名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半句來自唐詩“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結合的天衣無縫。
頤和園玉瀾堂東的“霞芬室”有一副對聯:“窗竹影搖書案上,山泉聲入硯池中。”窗外搖曳的竹影,耳邊潺潺的泉聲,書案、硯池,山林讀書的雅趣油然而生。蘇州滄浪亭“翠玲瓏”有副清何紹基撰寫的君子對:“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風吹竹叢,如長笛輕吹;流水淙淙,似琴弦低鳴。拙政園雪香云蔚亭文徵明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叫之聲越喧鬧,深林就越靜謐;鳥鳴之音越響亮,山谷就越清幽。這類以動襯靜的文學品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趣,營造出計成所說的幽雅的園林境界:“風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韻于松寮;逸士彈琴于篁里。”逸士,松籟,竹篁,琴韻,使人獲得“味之無窮”的美感。
拙政園中部花園“梧竹幽居”,這個四面通透的景觀有著一個優雅的名字。處景觀這是一個亭子,站在亭子中央,透過四個圓門,南面柳綠桃紅、西面嫩荷吐尖、北邊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四個圓門分別鑲嵌著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梧竹幽居,梧當指梧桐樹,古語有云“鳳落梧桐”,她是一種圣潔的樹,翠竹,乃是剛柔忠義之物。最妙的是他的楹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閉上眼睛,兩幅美景映入眼簾,一幅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清風俆來、沁人心脾;一副高山流水、鳥語花香、波光粼粼、山幽霧繞。此對聯上聯寫景,下聯寫景的同時又帶幾分哲學意味,孔老夫子有一句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心動物動、心靜景止,無疑給四周的景物增加了三分美感。其實欣賞一個景觀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很簡單,就是感官刺激,第二種是心理感覺,第三種就是這種結合園林景觀、大自然美景、文化內涵于一體的精神享受。
2紀念功德,頌揚領袖
這類楹聯常概括的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聲,便于人們了解歷史人物及其所處時代、地位。濟南辛棄疾紀念祠中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奠隨鴻雁南飛”。辛棄疾為南宋詞人,其詞風豪放、縱橫慷慨。一生堅持抗金保國,此聯上聯寫了辛棄疾在詞壇上的重要作用,下聯評述了詞人的愛國之志。上下融匯,準確評價了詞人的一生。
3表達志向,抒發豪情
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表達了古代知識分子對國家興衰的關心,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對今天的知識分子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蘇州園林中的楹聯中,也有很多是表達理想抱負和勸學的。網師園中有濯纓水閣,閣內有一副鄭板橋書寫的簡單的對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僅八字,卻點出了四個典故,分別發生在四個歷史人物身上。曾指孔子的學生曾子,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吾日三省吾身,與朋友交不信乎,與人謀不忠乎,傳不習乎”,這里的“曾三”就是指此意了;“顏四”,是孔子的另一位高徒顏淵,所說的一個名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曾三顏四就是告誡年輕人要重視自身的修養。大禹治水時,曾有過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壯舉,晉朝的陶侃為了報效國家,年輕時更是刻苦好學,寸和分就是比喻他們不浪費一寸一分的光陰。
拙政園凈深亭明代祝允明的隸屬對聯:“相與觀所尚,時還讀我書”。集晉人左思和陶淵明詩,“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左思《招隱》),“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陶潛《讀山海經》),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觀賞字畫,閱讀詩文,醉心于藝術的世界里。亦耕亦讀,洋溢著田園隱逸的氣息,平添了一種高情遠韻,令人回味。
4宣傳教義,勸人從善
這類楹聯多見于寺院、道觀。如北京潭柁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看似平常,實寓意深遠:表達了佛教的主旨,教育人們與人為善,寬以待人。河南嵩山少林寺門前的楹聯“端莊莊重山門喜看世間光輝照,笑哈哈迎來人祝福極樂無窮”,其表達的思想內涵也與上面類似,都是勸人“與人為善”的做人原則。還有很多佛寺道觀中皆有絕妙佳聯,如四川峨眉山報國寺的“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四川峨眉山洪春坪“常有欲以觀其窮,應無住而生其心”等等。
明代書畫大師董其昌說:“都詩歌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筆。名山遇賦客,何異賢士遇知己,一如品題,情貌都盡。”園林是“無文景不意,有景景無情”。詩是無形畫,畫為有 形詩,園林這一藝術載體,是立體的畫,我們稱之為凝固的詩。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形美與意美兩者兼美。文學品題即指匾額、對聯和摩崖、磚刻等,重要功能正是揭示“形美”中蘊涵的“意美”的,文學性品題是對景觀表象和心靈境界的審美概括,也透露了造園設景的文學淵源或人文內涵,將園林意境做了美的升華,也是對園林景觀的一種詩化,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園林中漢字品題和滿文品題琳瑯滿目,充分反映了詩的國度的人文風采,成為“中國文化的名片”。游歷中國園林是品詩讀畫的美學經歷,是審美的過程、凈化心靈的過程,心靈經過詩的熏染的過程,這就是文學家袁枚所謂的“鳥啼花落,皆與神通”(袁枚《隨園詩話》)。
參考文獻:
[1] 張家驥.園冶全釋[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文震亨.長物志圖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3] 曹林娣.靜讀園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郭風平,方建斌.中外園林史[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
[5] 謝孝思.蘇州園林品賞錄[M].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姚琛(1983—),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現為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教師,助教,主要從事裝飾藝術設計的創作和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