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華
摘 要 準確界定檢察權的性質,可以明晰檢察機關、行政機關、法院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探討檢察權的內涵。在梳理建黨以來檢察權概念變化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檢察權是檢察機關的職權,其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監督權。
關鍵詞 檢察權性質 檢察權概念演變 檢察權內涵
一、檢察權性質
關于檢察權的性質,國內學界主要有以下四種主張。一是行政權說,這一學說認為檢察權是行政權, 檢察官是行政官。二是司法權說,認為檢察官與法官雖然不同職務,但職務內容同質,從這種不同職同質的精神出發,應將憲法上的司法機關解釋為包括檢察官與法官, 并且同受憲法人身及事務獨立性的保障。三是雙重屬性說,這種觀點認為檢察權和檢察官兼具司法和行政的雙重屬性:所謂司法性主要指獨立判斷和裁決并以適用法律為目的,檢察官的起訴活動以適用法律為目的,在訴訟中具有一定獨立性;所謂行政性則主要體現于上命下從的縱向關系,檢察機關的垂直領導以及偵查行為具有明顯的行政性。四是法律監督權說,認為我國檢察權的本質屬性應為法律監督權,而且法律監督權是一種多元化的權力,對全部檢察職能都可以從法律監督權作出解讀。
二、近代中國檢察權概念的變化
檢察權作為一種復合性的權力,檢察權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加。而是一個彈性的概念。
在某個時期某個地區可能側重某種權力的行使。從各種法律、政治文件的中對于檢察權的檢索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探究這種區別的原因,相信不是簡單用語的差別。
1931年的鄂豫皖區《蘇維埃臨時組織大綱》規定在革命法庭內設立“國家公訴員”;次年,又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明確設立正副檢察官若干名,實施所有刑事案件的預審、提請公訴、出庭支持公訴以及行使抗訴權,邊區實行審檢合署制度。而陜甘寧邊區的監察制度,其權能主要是實行司法監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署,以為國家的最高審判機關及檢察機關”,并規定“最高人民檢察署對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和全國國民之嚴格遵守法律,負最高的檢察責任”。1949年12月20日,毛澤東主席批準《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實行組織條例》,改變審檢合署為審檢并立,最高人民檢察署擁有一般監督權,屬于中央政府管轄下的行政機構,這種權利也被認為是行政權。
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于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檢察權”。同年頒布的《檢察院組織法》改檢察署為檢察院,同時從政府機關單列出來,形成人大領導下的“一府兩院”格局,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將檢察院作為行政機關的做法。
1957—1968年,全國推行公檢法三家聯合辦案,檢察工作遭到毀滅性打擊,檢察權受到排擠,檢察機關也被壓縮成了公安局下屬的檢察科或法制科,1975年憲法規定“檢察機關的職權由公安局行使”。
1978年后我國法制建設開始恢復。1979年修訂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檢察權”。1982年憲法確認了修訂后的檢察院組織法的內容,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該法第13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我國檢察權內涵
認清檢察權性質是界定檢察權內容的基礎。筆者不同意以上四種觀點。我們認為從控辯審三方的關系來看,審判權是法官的職權,包括但不限于審判,同樣,檢察權也應該是檢察機關的職權,包括但不限于公訴。根據我國《檢察院組織條例》等的規定,檢察院的職權應該包括公訴、職務案件偵查權、監督權(訴訟監督、強制措施監督)。以下,我僅從三個角度說明檢察權含義之豐富。
首先,從我國近代檢察制度的設立來看,各根據地發展程度不一樣檢察權的傾向性也不一樣。同是革命根據地的鄂豫皖根據地側重于打擊犯罪,強調公訴職能;而較為成熟的陜甘寧邊區,是革命的中心,則側重于法律監督。
其次,從建國后檢察院機構的變化及職權來看,我國的檢察權也是根據時代需要進行收縮和擴展,用語也不斷調整。檢察院機構經歷了審檢合署到審檢并立,從政府的行政機構到一府兩院并列,其獨立性得到了增強;職權從建國仿照蘇聯模式的一般監督權到1979年《檢察院組織法》取消一般監督權。從檢察權的法律用語上看,即使是在一般監督權的時代,1954年憲法還是規定檢察機關行駛“檢察權”,反而在取消一般監督權后的82年憲法出現了“法律監督機關”,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十年動蕩對法制的破壞,法制的回復與重建需要強調檢察機關的監督功能而進行的重申。因為從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來看,在八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七大的報告中出現“檢察”、“檢察權”全是與“審判”、“審判權”出現在相關法治建設或者司法改革的文件中,而且從來沒有使用過“法律監督”、“法律監督機關”的表述。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正如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一樣,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檢察機關。檢察權是一種復合型權力,是司法監督權的上位概念,檢察權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監督權。
最后,從《檢察院組織法》檢察機關職能的規定來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五條規定了檢察院的職權,后四項都是單一性職權的規定,依次是偵查、強制措施監督、公訴與訴訟監督、監獄管理監督,唯獨第一項規定的是籠統的行使檢察權。檢察院建立幾十年來,唯一與第一條對應的一個案例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檢查起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我國檢察研究的鼻祖王桂五教授認為這項工作兼具刑事檢察與法紀檢察兩種性質,屬于特種法紀監督。這正是從側面說明,檢察權遠非其下位的任何一種單項職權所能涵蓋。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