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茹丹
摘 要 城市建筑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出現的拆除與重建本是城市更新的正常體現。但是,我國近年來卻有許多建筑在還未到其設計使用年限之時即被拆除,這些廣泛產生的案例逐漸形成了我國城市建筑的短命現象。本文以此為背景,通過對城市建筑短命現象產生原因的分析,進一步增進對該現象的認識,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建筑短命 原因 措施
一、城市建筑“短命”概述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25-30年。新建建筑99%以上屬高碳建筑,建筑能耗已占社會總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總量的30%-40%。據了解,我國每年新增建筑垃圾4億多噸。看到好端端的一棟棟矗立樓房被夷為平地,人們深感惋惜。
二、城市建筑“短命”現象出現的原因
(一)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及短視行為嚴重
短命建筑的根源之一在于地方政府城市發展理念的偏頗。一些地方領導盲目追求政績,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而在規劃建設一些大型建筑時,缺乏專業的論證,全憑少數決策者“拍腦袋”,待下屆領導上任,看著不順眼就一聲令下拆除。如此說建就建、想拆就拆,使城市建設陷入了“建了炸”,“炸了建”的惡性循環的怪圈之中。
(二)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陳萬志指出,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已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存在五大問題,即:法律定位的準確性問題、計劃經濟法色彩較濃的問題、一些法律條文不清楚與不完整的問題、對執法權的規定重審批輕管理的問題及缺少越級的監督機制問題等。當前,社會普遍存在一種急功近利思想,特別是由于法律法規的缺失和對法律法規的漠視,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不管一棟建筑建多少年,也不管居民或用戶同不同意,一律拆了建高層,為的是賣高價土地、高價房子、多賺錢。
(三)經濟發展速度太快, 城市規劃遠遠滯后
從上世紀 90 年代初到現在僅僅 15 年時間,我國國民經濟實現了罕見的騰飛。城市建設由起步到進入高潮,一片片土地被開發,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城市建設在大踏步前進,但城市規劃卻遠遠滯后,無計劃建設、無規則建設、重復建設頻頻出現。城市不斷擴張,同時也帶來了土地價值的飛漲,原先建在郊區的大型的公共建筑不再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要求,被逐漸的淘汰掉,導致許多建筑僅使用了十幾、二十幾年就不得不炸掉。
(四)建筑“豆腐渣”工程屢屢出現
房屋作為一件成品,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環環相扣才能完成。涉及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監理以及人防、衛生等相關部門。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把關不嚴或者敷衍了事,整個建筑的質量就難以保證。當前,建筑領域存在不講求質量、效果,只追求速度、規模的現象。設計隨意、施工“抽筋”、監而不理,所建造出的建筑物,其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三、城市建筑“短命”現象的解決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規, 遏制“短命建筑”
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把延長建筑壽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切實杜絕“短命”建筑發生。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規劃,嚴厲禁止沒有質量問題的建筑提前被拆毀,以遏制“短命建筑”現象的重復發生。同時還應盡快研究修改《房地產管理法》、《建筑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從立法上遏制與糾正當前人為造成建筑物“短命”的行為,保護廣大所有者的權益。
(二)依法行政,嚴格監管
根治建筑短命需要政府部門對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將過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逐步過渡到嚴格依靠法規進行管理的方式。同時,要提高建設從業單位的準入門檻,淘汰低水平的設計、施工隊伍,建立有序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競爭。在建設施工階段,要對施工企業采取全方位的制約機制,除了政府管理部門的制約以外,還要有工程保險單位、銀行、法律等多方面的有效約束。除在建設過程中加強監管確保建筑質量外,更要在竣工驗收時把好質量關,并對其后期維護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
(三)在舊城基礎上造就新城
實際上,拆除建筑并不是舊城改造的惟一方法,改造舊建筑往往事半功倍。比如紐約下城格林尼治村作為藝術家云集的地方,本來是紐約早期的貨倉和工廠區。藝術家因為成本低廉而進入后,工業區就成為文化區,身價倍增。我國也有成功改造舊城的例子,如北京東北方向大山子地區的“798”,原是國營 798 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自 2002 年起,一批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開始進駐這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 Soho 式藝術聚落 和 Loft 生活方式。
(四)借鑒國外成功經驗
歐美城市雖然也經歷了不斷的發展變化,但大多城市的基本格局并沒有變化,一直沿用同一套規劃體系,一套具有科學性與前瞻性的規劃藍圖。在經濟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城市規劃上適時地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控制土地和規劃建設的法令,規定了政府與地方當局在修復和重建中的職責等,有力地保證了城市規劃的順利實現。國外建筑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對其所承建的建筑在設計壽命內的責任意識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武漢景明大樓是英國某建筑企業設計并承建的,該樓使用壽命達 80 年時,他們專門發函提醒業主,告知大樓已滿設計壽命,他們不再承擔責任,提醒業主自己注意維護大樓。由此可見,英國人對建筑質量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孫海玲,王紅平. 基于嶺回歸的城市建筑能耗增長驅動因素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3(5).
[2]宋翔宇. 我國《城鄉規劃法》的不足及完善對策——基于我國城市建筑“短命”現象的反思[J],安徽農業科學,2012(7).
[3]范柏乃,張維維,徐巍. 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下的“短命工程”治理策略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2(6).
[4]何來.“短命”建筑折射“短視”政績觀[J],中國人大,2010(2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