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摘 要 西方文化的傳播對傳統中國畫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現代中國美術摻入大量的外國元素。中國工筆人物畫正是在這種環境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在這種比較沖突的背景中,形成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
關鍵詞 傳統 工筆人物畫 現代
一、吸收、融合西方藝術思想
與西方油畫的寫實藝術相比較,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寫實藝術相差甚遠。傳統中國畫重神而輕形。因此,在這種審美觀念影響下,中國的寫實人物畫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而現代畫家們一概傳統創作中這種傾向主觀思想表達的形式處理方式,我們現在更注重寫實,達到了更為客觀的藝術形象。
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造型觀念的而變化歷程,由于時代背景、人文傾向、審美標準的不同,在各個時期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特征,經歷了“形似”階段,“神似”階段和“不似之似”三個階段?!安凰啤痹谶@里指藝術形象與物象的原型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不“似”指藝術形象在形似的基礎上,表現了物象的神,又表達了畫家的思想。
1、造型
我們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同時,也應該清楚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性。具體來說:其一,當代工筆人物畫家通過吸收西方寫實素描的造型手法,其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創造出具有現代感的造型。例如何家英把西方造型手法和中國造型觀念巧妙結合起來,既表現出書法線條的靈動美,又不失工筆畫的工致。其二,有一些當代工筆人物畫家把傳統工筆畫所具有的裝飾性與西方現代藝術結合起來,在寫實的基礎上摻入變形、夸張的成分,強調主觀感受,突出作者的個性,使畫面造型更加主觀化、裝飾化、豐富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藝術語言。
2、構圖
現代工筆人物畫也吸收了許多焦點透視的原則,人和環境的關系更為客觀。比如,李傳真的作品《兒子》,運用透視和空間組合的構圖方式,突出重點表現對象,使畫面整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的效果。面對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當代畫家們正在努力營造畫面情境,例如唐勇力的《敦煌之夢》系列,畫家在對現實空間形態理解的前提下,力求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融入到畫面所構成的各種關系中去,在繪畫過程中,充分發揮繪畫語言和技法、材料的功能,營造出既有傳統藝術的審美情趣,又有現代創新意識和時代特征的畫面情境空間,從而達到當代繪畫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視覺沖擊力。
3、色彩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強化色彩的表現力,對西畫或東洋美術色彩的借鑒,沖破了單一的審美形式,以適應當代人的視覺感受。顏料品種極大地豐富,打破了傳統繪畫用色的相對單調,也使畫家的創作用色變得得心應手。畫家在表現對象的時候,更多地對客觀自然因素的關注,其實是對傳統繪畫設色講求主觀性的這一觀念的轉變,改變看以往的以固有色為主、“隨類賦彩”的設色處理模式。不同的色調會表達不同的情感、營造不同的氛圍。以某種主調統領畫面,靈活運用色彩,形成調子感。例如陳子的《花語》系列酒是利用色彩的微妙變化,以唯美的方式表現出詩一般的情趣,洋溢著作者對于生命和生活的那份真摯的感情,深深感動著觀者。
二、開創新的藝術思路
隨著工筆人物畫的發展,除了向寫實發展,有不少畫家為突破舊的模式,探索新的繪畫語言,轉向對西方例如印象派、抽象派、表現主義、結構主義的研究。例如,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唐勇力的《敦煌之夢》系列創作便是立足于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大背景中,尋找一個契合點。在綜合工、意、色彩、肌理等幾個要素,同時吸收了西方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外來因素,從而創造出了自己的個人風貌,與此同時,他將人文關懷的主旨,自然而又貼切融入了畫面人物形象及似真似幻的畫面氛圍之中。
在今天,如何既能保留中國工筆畫的純粹性,不乏其藝術特色,又能沖破僵硬的程式化束縛?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古代藝術品位再高,西方藝術再好,我們都只能借鑒,絕對不應該照搬和模仿。因此,對現代觀念和時代精神的認識與把握是中國工筆人物畫超越傳統具有時代精神的關鍵所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以其集再現與表現于一身,色彩的高表現力,技法上的不拘一格,善于兼容并蓄,適于不斷接受現代的審美觀念和時尚精神而成為當代中國畫中最符合時尚追求,滿足現代審美需要和具有時代精神的畫種。
三、結論
現在的國內畫壇上工筆畫人才輩出,有熱愛傳統煩人仿古派;也有中西結合的開創者;還有研究材料,追求形式的重彩畫家,在這種大環境中,工筆畫的表現力得到了極大限度的發揮和擴展。這種空前開放和自由的時代為畫家充分釋放自我和探索新技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相信是一定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無比豐富的工筆人物畫。
參考文獻:
[1]余輝.中國巨匠美術叢書一張萱·周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崔建社.中國畫藝術十門——仕女[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3]黃小峰.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M].文物出版社,2009.
[4]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5]侯志軍.大學敘事與院校研究[M].高等教育研究,2007.
[6]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4.
[8]高世瑜.唐代婦女[M].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88.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