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 要 幾千年來,“哲學的終結”的話語就不絕于耳。黑格爾提出了“最后的哲學”,馬克思主張“消滅哲學”和“實現哲學”,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從解構主義說明“哲學的終結”。這些只是思辨角度的變化,而非哲學的終結。哲學源于對世界的驚異。人類限于生產力而不能全面認識世界,哲學就不會終結。我們全面認識世界就是一個永遠未來的未來。但是人類有無窮的主觀能動性,必將無限接近于完全認識世界,那時哲學終結。
關鍵詞 哲學 終結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絕對的存在,而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在歷史中產生、發展,也必將在歷史中消亡。不可否認,哲學會終結。但是,現在我們所論說的“哲學的終結”是真正的哲學的終結嗎?
一、黑格爾的“最后的哲學”
黑格爾之前,學者通常將實體看作是外在于主體并與主體相對立的認識對象。人是認識主體,實體是認識對象,與人相對立。但黑格爾認為實體既是認識對象,又是認識者。實體不是現成的對象,而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是本質的展開。由此他提出著名的哲學命題:“實體即主體”。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即實體自己否定自己,將自己樹立為對象,展開自身,通過自我認識揚棄對象化所造成的差別、對立和矛盾,最終重新恢復自身的同一性。這是一個預設終點為起點,以終點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圓圈”。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就說:“那最后的哲學就是一切較早的哲學的成果,沒有任何東西失掉,一切原則都是保存著的”。黑格爾以恢弘的氣勢將從古至今的人類歷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統統納入他的視野,創立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認為全部哲學終結。
黑格爾“最后的哲學”要建立關于世界總體的“科學之科學”或“知識總匯”,目的是窮盡絕對真理。而這只能通過無限的辯證發展才能達到的,只有全人類在其發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但黑格爾卻自信地認為在他的哲學中達到了。其實就是根據黑格爾自己的辯證法,哲學終結論無法實現。
二、馬克思的“消滅哲學”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提出“消滅哲學”和“實現哲學”的觀點。馬克思認為,“消滅哲學”并不是一個理論的任務, 而是一個實踐的任務。即哲學的消滅不能通過實證科學的發展來實現,而只有訴諸實踐本身才能實現。歷史不應只在哲學中以觀念的形式展開,哲學也不應保持獨立的理論外觀而游離于現實之上,它應成為歷史的現實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批判主體的哲學要去批判它所從屬的世界。這種批判將導致哲學的自我毀滅。只有在現實中實現哲學,才能消滅哲學。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高度概括了“哲學終結”的思想:“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不再追究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什么,而是去建構關于人的生存發展的哲學。馬克思對哲學消滅并不意味著真正意義上哲學的終結,是理論思辨哲學的終結。從而,馬克思的思想實現了從實體哲學到實踐哲學的質的轉向;也到來了方法論意義上的革命。
三、后現代主義的“哲學的終結”
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宗旨是解構現代哲學的基礎;批判二元論尤其是主客觀對立的思維模式、批判還原的認識論、批判工具理性的價值取向、批判以人類中心論為主導的人道主義、本質主義、整體主義等。德里達的符號相對主義破解了語音中心主義,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毀滅性打擊,宣布了以邏各斯為中心之形而上學的終結。德里達在《書寫與差異》中表示:“我當時想試著一方面強調瓦解那種形而上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強調無需否定哲學,也無需說哲學已經過時。這正是困難的來源,我一直處在這種困難之中(我承擔,而且也接受)的這個困難就在于解構哲學而又不要瓦解它,不輕易打發它或剝奪它的資格。”德里達不是為了解構而解構,而是探索哲學的更為合適的表達,即催生新的哲學。后現代主義者大多借助修辭手段的批判方法,運用主觀主義、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完全摒棄了科學精神和方法,去反對獨立于人之外的概念哲學。后現代主義者以為游戲規則可以無限地翻新,文本解釋可以無窮繁衍,加深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危機,也激化了其內部業已存在的矛盾和悖論,從而結束了在既有理論框架和思維模式中發展西方哲學的可能性。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后現代哲學標志著現代西方哲學的終結。但是,后現代主義導致解構的無窮倒退和不知所云的文字游戲,沉溺于臆想猜測,不會對人類知識增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結語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由于驚異,人們才開始哲學思考。”哲學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界及自身的不了解,起源于對世界的驚訝、疑惑。世界浩瀚無限,人類無法全面認識世界。同時世界是復雜多變的。認識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當你認識到現在的世界時,新的世界又要被認識。所以,哲學問題是些古老而又常問常新的問題。哲學是歷史的,不斷地自我更新,是一個活動的體系。我們全面認識世界就是一個永遠未來的未來。我們認識世界,但是世界又在我們到達時不斷地后退。現階段,人類限于生產力而不能全面認識世界,哲學也就不會終結。但是人類有無窮的主觀能動性,經過全人類歷史地不斷努力,人類必將無限接近于完全認識世界,那時哲學就會終結。
現在所謂的哲學終結,都是在特定語境下的特定話語,都是哲學發展到完善以后,期待重新建構哲學的象征。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只是開辟哲學的新方向,如認識論的轉向、語言的轉向、實踐的轉向、后現代的轉向等等。雅斯貝爾斯就深刻地指出,“哲學總是自己規定自己”。沒有一個適用于任何時代的孤立存在的一般哲學,只有隨著時代發展呈現出不同形態的哲學。哲學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華麗轉身,迸發出新的活力。新的哲學也不是否定、拋棄以前的哲學,而是對之前的哲學的繼承與批判。所以,哲學的終結既是邏輯發展上一個階段的終點,又是邏輯發展下一階段的開始。終點就是起點,就是偉大時刻的開端。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