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
摘 要 網上購物已成為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網上購物也存在部分問題,特別是糾紛解決的方式還非常有限,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提高網絡普及率、給網上商店頒布信用標志、引導網上購物者解決糾紛、構建多元化的爭議解決機制,不僅能有效解決網上購物糾紛,更能促進網上購物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網上購物 糾紛 解決機制
隨著中國涉足電子商務的普通網民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網絡購物過程中爭議發生的概率和涉及的金額也會越來越大。如果急驟增多的爭議不能及時解決,必讓網絡消費者失去信心,從而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在此背景下,本調查組對廣西桂林市的居民做了一個抽樣調查,了解到網絡購物與糾紛解決的基本情況,在進行分析后提出了粗淺的建議與展望。
本調查組成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桂林市的各年齡段消費群體網上購物的狀況﹑存在并且擔心的問題及對產生糾紛的解決途徑等等進行調查。發現年齡在20歲以下的中小學生網上購物較為普遍,然后是30-39歲的中年人,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幾乎沒有網上購物的經歷。
從電子交易的運用情況在看,各消費群體中中青年的運用比例較大,并且中青年也是將來社會發展的頂梁柱,對這個群體的研究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而且意義很大。
一、原因分析
第一,不同年齡的當事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與認可程度不一,這是因為不同年代的人對網絡技術的信任、掌握程度不同。年輕的一代,是被計算機養大的一代,是生活在網上的一代,會更容易接受并進行網上購物,并完全可以將之作為一種普通的、常規的商務模式。相反,老年人無法及時掌握最新的網上知識與上網技巧,則對網上購物持觀望及懷疑的態度。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
第二,網上購物明顯區別于以往的交易方式,它把買家與賣家﹑商品分割開來了。買家在與賣家進行交易時只能通過網絡數據進行,對商品也只能從圖片上進行觀察,況且賣家在出售商品時總會告訴消費者:圖片僅供參考,產品以實物為準。這明顯就使消費者在進行交易時安全感大打折扣,于是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關注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第三,由于大多網上購物者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此,網上購物所涉及的金額都比較小,萬一產生糾紛,消費者自然會將解決糾紛所需要的費用與所購商品的價值進行比較,而這往往會得出得不償失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當網購糾紛發生時,消費者采取隱忍的方式也就見怪不怪了。
第四,既然網上購物是一種新型交易模式,那么它就會有新型的利益沖突。加之我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立法尚是一片空白,因此傳統的法院訴訟很對這樣的糾紛進行管轄,即使有管轄權,法院在適用法律上也是很困難的。從上述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人們在遇到糾紛時,大都不會選擇去進行法院訴訟及在線仲裁等方式,而是較多采取主動的與賣家進行和解。如果雙方能達成一致的和解意見,自然最好不過,而一旦雙方自行和解不成功,雙方就無法采取進一步的方式解決問題。
二、應對策略
(一)建議
提高網絡的普及率。網絡的普及率越高,使用的人越多,對網絡的認同率越高,越能體現出網絡的價值。只有在網絡技術提升的基礎上,網絡購物才能被普通公眾所接受。同時,創造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通過年輕人的引導與示范,才能帶動中年人和老年人進行網上購物,從而改變網絡購物主體相對集中的現狀。
頒發信用標志。由于網店與實體店的運作模式不同,購物者往往對商品的質量表示高度的關注,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中根本用感官(除了眼看)感覺不到貨物的情況下。商品的質量有賴于商家的描述。此時,應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如消費者協會或商家依賴的網上社區)對商家進行檢查,根據其描述的情況是否真實,來為其頒發不同等級的信用標志,從而給購物者提供參考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擔心商品的質量。
引導網上購物者解決糾紛。糾紛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副產品,也就是說,只要有人類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會對某種事實或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產生分歧。糾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有糾紛必須要解決,糾紛宜疏不宜堵。如果網上購物者采取隱忍的方式來對待糾紛,不僅不會構建一種和諧的購物氛圍,更為嚴重的是,隱忍還會讓消費者對商家甚至整個電子商務失去信任,最終妨礙電子商務的發展。
(二)展望
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網上購物會慢慢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貿易模式。但網上購物糾紛所具有的頻發性、小額性、專業性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同時會在電子商務領域內得到匯聚。新形態的糾紛對于新形態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僅提出了要求,并且更進一步決定了其各項細節的構成。隨著中國經濟和網絡建設不斷增強、網民和上網公司數量不斷增長以及服務種類和形式不斷提升,中國網購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如若中國的誠信體系、安全認證體系、國家標準體系、在線支付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現代服務業必將逐步興起,中國的電子商務,特別是網上購物將很快迎來它的快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1]牟笛.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糾紛解決機制[M].武漢大學,2008.
(作者單位:荊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