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超級沒落的音樂市場其實好多地方都在生錢。眼下,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正式開始了六年來最大規模的巡回演出。這支所向披靡的搖滾樂隊成立于1962年,至今活躍已超50年。在其演唱會大受歡迎的同時,門票亦一票難求,價格也高居不下,最貴者甚至超過1000英鎊。
在過去50年間,滾石一共舉行過超過40次巡回演出,其上一次大型巡演是2005年至2007年的“A Bigger Bang”,全球共演出144場,總收入超過5億5000萬美元。依照慣例,每站演出之間,滾石樂隊至少會休息三天,若這些空余時間不全用來休息的話,滾石還能賺更多的錢。
一枝獨秀的滾石堪稱奇葩。過去十年間音樂制品銷量的急劇下降向人們展示了網絡的摧毀性力量—音樂毫無疑問是“重災區”。據英國音像產業協會(BPI)統計,在全球最大的CD銷售市場日本,CD銷量在2008年下降了6%,繼而在2009年又下降了24%。而2012年,英國唱片銷量下降了11.2%,CD唱片銷售量降幅逼近20%。大眾傾向于從蘋果iTunes之類的網站購買單曲,而非整張專輯。
頹勢之下,頂級歌手們卻仍能通過許多途徑大發橫財。其中,演唱會的利潤增長是最長遠、最顯著的一項。以美國為例,1999年至2009年間,美國演唱會門票銷售額上漲了三倍,由15億美元增至46億美元。事實上,音樂產業并沒有走向消亡,但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
例如,以往巡回演唱會只是歌手為唱片宣傳造勢的工具,而現在則是收入的最直接來源。明星衍生品此前不受待見,現在則是超級印鈔機。另一個巨大的變革在于大多數年輕人都傾向于從網絡下載音樂。此外,樂迷偏好的不再是娛樂公司硬推硬拉的“包裝歌手”,而是
自己能參與投票的“個性歌手”—看看選秀節目有多火爆,你就知道了。此類選秀明星的成功與草根夢想、文化民主息息相關,應運而生的電視商業選秀節目則改寫了當代流行文化的版圖及其背后的運行邏輯。
眼下令國內體育館爆棚的演出并非后繼無人。由唱片公司一手把持的造夢機器已經開始嘎嘎作響。在中國,最大的奇跡制造者則是一夜爆紅的天娛旗下超女藝人李宇春—其竄紅速度之快會讓Lady Gaga、賈斯汀·比伯等前輩們震驚不已。作為最當紅的明星歌手,其商業演出價碼在華語樂壇僅有周杰倫能與之媲美,心高氣傲的李甚至拒絕了央視春晚。
李的“自負”是有資本的。2006年其發表個人首張專輯《皇后與夢想》,年度銷量137萬張,創造當年華語樂壇唱片銷量神話;之后的專輯《我的》、《少年中國》、《李宇春》,《會跳舞的文藝青年》《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均是同年內地專輯銷量的冠軍。看看一下數字,你就知道李宇春的粉絲們有多瘋狂—李宇春瘋狂世界巡演2012-2013北京站,售票網站因1億3400萬點擊量而崩潰,其VIP門票2分鐘售空,兩個小時全部門票宣告售,創下華語樂壇藝人巡演開票最快銷售紀錄。
李宇春現在的起點已是有些人無法企及的終點。眼下,李已周旋于香奈兒、紀梵希、歐萊雅等頂級品牌之間,亦是“老佛爺”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無禁忌設計師” 讓·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眼中的超級寵兒,她堪稱一部運轉精良的超級印鈔機。在卡爾·拉格菲爾德掌鏡的香奈兒《The Little Black Jacket》攝影集中,除了眾多好萊塢明星之外,亦有李宇春的身影。2012年下半年,李已是紀梵希亞洲唯一贊助服裝的藝人。
李的脫穎而出,說到底還是充分市場化的結果—她是投票而生的明星,而不是造星流水線上的標準品。過去的明星總是千方百計試圖在舞臺與專輯里呈現出盡善盡美的形象,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而李的個性化做法則頗為另類,這種另類正是其迷人之處。
你或許對其幕后的一切頗感好奇,答案盡在本期關于李宇春最深入、最重磅的內幕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