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克馬爾·鄧納爾

長期以來,我們關于能源的討論,都將重點集中在如何擴大全球可再生能源和未來的電力供應上。但我認為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即提高能效和重新設計發電模式必須齊頭并進。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比將升至30%,其余70%來自傳統能源。傳統能源不能無限供應,而其成本還將不斷上升,并且會對氣候造成破壞。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能效,才能減少能源消耗、保障能源供應,同時緩解能源價格上漲對消費者和企業的壓力。那么,如何推行良好的能效戰略呢?
首先,先進的技術是能效戰略的基石。限制增長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在所有能源消費領域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可持續交通。交通運輸消耗了全球28%的能源,而未來汽車的數量還將不斷增加,我們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案來提高能效。雖然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內燃機仍是增效減排的最大貢獻者,但未來將是電驅動技術的天下。電動汽車的普及離我們或許遙遠,創新混合動力汽車則會長期陪伴我們,特別是兼具短途節能和長途續駛優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另一個替代方案是液壓混合動力系統,它能有效改善交通工具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時由于不需要電池,成本也更低。如果在乘用車上使用這一系統,城市交通中節油最高可達45%。
高效生產技術。包括汽車在內的各種生活用品,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消耗了全球32%的能源。如何在這一環節減少能耗呢?以家用電器為例。我們在生產冰箱的外殼時,需要用折疊機加工固定形狀。如果使用高效能的理念,結合一體化能源系統設計、高能效元件、能量再生和按需使用能源這四大技術支柱,就能有效地優化工業系統能效。不過,這個理念必須貫徹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高效建筑技術。建筑消耗的能源占當今全球能源的40%,基于此,我們需要提高現有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放眼未來,“能量盈余建筑”將正式出現,它的能量生產大于消耗。我們可以采用與工業領域相同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將新型發電、采暖理念(如光伏發電和電熱泵)與高效建筑技術(如確保最佳通風性能的技術)、A+++級家用電器進行有機結合。另外,經濟型能源儲存設備可以進一步優化使用者的電力消耗,因此需要加大電池技術的研究力度。
其次。營造社會驅動力。提高能效必須成為社會的關注重點。只有能效被納入企業和消費者的每個決策考量之中,社會才能夠從能源的高效利用中獲得回報。
企業身體力行。為了提高社會對能效的關注,企業必須秉承傳統,身體力行,必須持續不斷地對建筑設計、生產設施、工藝流程和機器設備進行分析,并通過能效論壇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最佳實踐方法。除了企業,政府也應訴諸行動。目前歐盟和德國都已為此制定了宏偉目標:到2020年,歐盟能源消耗降低20%;2050年前,德國將每年提高2.1%的能效。在中國,節能增效已提上日程:2005年至2011年期間,中國單位GDP能耗降低了21%,《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則設定了到2015年再降低16%的目標。
排除障礙,發出正確信號。為了讓盡可能多的消費者使用現有的節能技術,政府需要提供有利于推廣的條件。制定一套面面俱到的能效法規自然是不切實際的,經濟利益才是最有效的驅動因素,而能效解決方案就能夠創造多贏局面:企業、用戶得以降低能源成本,更少的排放則能夠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
最后,能效改進的方向、方法必須在各個層面—包括政治、產業和社會—展開辯論。國際能源署也應當發揮作用,全面、充分地調查研究全球所有重要的能源指標,定期發布數據,使全世界更加關注能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