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坦博克

2013年4月4日,當廣受關注的日本銀行(簡稱“日銀”,即日本央行)為期兩天的政策磋商會閉幕之時,日本經濟也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僅僅數周前,68歲的黑田東彥還只是日銀幾位行長候選人之一。而現在他已做出承諾,要“不惜一切代價”,達到今年1月日銀確定的2%通脹目標。
其實在尋找日銀人選的過程中,首相安倍晉三就很清楚他最不想看到的是什么。數月來,他一直對前行長白川方明牢騷滿腹,原因是日銀在后者執掌下“依然固我”。安倍需要一名懂行且大膽的行長,推行積極貨幣政策,以徹底結束日本長期以來的經濟困境。
黑田東彥在日本業界久負盛名,十年前曾主導日元主動貶值,同時積極應對國際社會指責。而在擔任亞洲開發銀行總裁期間,黑田又批評過日銀的某些政策。總之不論是安倍還是黑田,都希望盡快采取行動,他們已經沒時間再等了。
盡管二戰后日本經濟曾實現奇跡般的發展,但近20年來卻持續低迷,至今也沒能從1990年代初期的股市崩盤和地產危機中恢復過來。由于稅收不足以支撐政府開銷,日本財政多年疲于奔命。國內經濟要依靠財政投入,而財政又要靠赤字支撐。以此之故,日本政府的累積債務竟高達14.6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0%之多!
但與歐洲南部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不同,日本政府的大部分債務均來自本國國民。日本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用民眾的存款買下了政府主權債務95%的份額。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把次貸行業當成提款機,以此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而近20年來的日本政府,卻憑借著本國人民對官方的信心,獲得大量融資。
可是,這些錢總會花光。輿論普遍認為,日本當前的債務模式,不可能延續十年以上。如果不救市,日本債務占GDP的比率將逐年升高,不管以總量,還是凈值計算都會如此。樂觀主義者相信,在未來數年內,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投資者將優先選擇風險低、流動性高的資產類型。因此,日本央行應努力提升名義GDP的增幅,以便政府可以在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改善財政支出平衡狀況。
由于對日本政府即將調整經濟政策充滿期待,日元近期大幅貶值、股價上升,日本的商業信心指數也創下歷史新高。相應地,2013年的日本GDP增幅,預計也將達到1%。同時規模龐大的財政刺激方案也已獲得批準,總額估計會占到GDP的2%。但此舉也將拉高2013年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預計會占到GDP的11.5%。盡管如此,日本政府和業界還是相信:有必要利用貨幣刺激加上財政刺激的方式,來拉高社會需求,以此啟動日本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不確定因素在于:日本央行的新政能否起到有效推動作用,以及安倍政府的另外兩項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實施?日銀新政的結果之一,是主權債務負擔在今年年底將達到GDP的245%。不管財政刺激實際結果如何,安倍的經濟政策已經讓日本政府面臨債務清算壓力的最后期限進一步提前。
日本反對黨擔心,如果就業崗位數量和薪金水平漲幅有限,通脹目標可能會導致實際工資總量的下降;歐洲央行的專家們則擔憂,日本央行的政策獨立性是否已經受到損害,從而引發貨幣戰爭;俄羅斯央行同樣充滿擔憂,如果其他國家也采取類似政策,就可能會導致毀滅性的貨幣貶值風潮;美國的立場似乎是:任何強化國內消費需求的努力都值得鼓勵,而蓄意造成本幣貶值這類“以鄰為壑”的做法,則不應提倡。然而,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界限。
總之對日本來說,大規模的貨幣寬松政策,意味著希望;但就全球而言,它卻意味著新的不確定性。而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