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林



最近,微信收費是熱門話題,關注、討論者眾,儼然已是全民事件、全國性事件。人總是對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較為關注,微信有3億多用戶,他們最關心的是騰訊會否就微信向自己收費,其實這是假想出來的問題,根本不存在。事情的起因是中移動欲向騰訊就微信占用信令資源收費。一聽到“微信”、“收費”兩詞,微信的眾多用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向自己收費,這是民間最關心的議題。但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無需騰訊做什么微信絕不收費的聲明,內行人用腳趾頭都能想到騰訊絕不會就用戶使用微信的現有功能而向用戶收費,免費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根基,騰訊不會那么傻(雖然最后還是要收費,羊毛出在羊身上,假使運營商最終收費成功,騰訊交的錢還是賺的用戶的,但那是微信商業化的事,不是問題)。此次事件背后暴露的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糾葛正在深化、爆發,矛盾已經難以調和,到了拖無可拖,必須要探討解決的時候了。從目前的情況看,原先二者的平衡已經打破,需要重新博弈,最后相互妥協,達到新的平衡,實現一段時間的相安無事。一段時期內的終極解決之道和狀態是單純的電信業和互聯網業不復存在,而是二網融合業態,企業形態上原純電信企業消失,采用現行互聯網商業模式。這次事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矛盾必須平衡。這不僅具有中國意義,也具有世界意義;不僅是中移動與騰訊的問題,更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的問題。
宿怨緣起
電信移動網的興盛是電信業衰落的轉折點,而彼時電信運營商正如日中天,渾然不知;PC互聯網的興起使電信業的危機開始顯現,但還不明顯,運營商并不敏感;直到去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運營商才意識到危機迫近。從郵政業、純電信業(日后兼做移動互聯網管道)、電信業加固網管道、電信移動網到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產業價值在依次轉移,電信運營商逐漸喪失了產業主導地位。
郵電分家后,憑借語音通話的優勢,同時通過語言和文字兩種傳統的傳播媒介滿足了人們的溝通需求,且利用高新科技提升了交流的便捷性和實效性,電信業風光一時,成為新生產力的代表,位于產業價值鏈的核心主導地位。電信企業雖是國企,但由于更少了政治意識形態功能、市場化程度更高、手腳更自由、嗅覺更靈敏,迥異于廣電部門的后知后覺,電信運營商首先發展互聯網,互聯網管道網絡(固網)被其建立起來。這也就不難理解難怪電信運營商長久以來一直認為所有的互聯網業務都是其電信基礎業務上的增值業務,都是電信業務。起初確實是這樣的,但時過境遷,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當互聯網也有了自己的基礎業務、具備了核心能力后,運營商再這么看便會犯戰略性和方向性錯誤。不可否認,互聯網與電信淵源頗深,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的。有趣的是,在20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破裂、互聯網企業普遍處于低迷期時,是中移動的移動夢網挽救了互聯網企業,使不少互聯網公司起死回生。當時,中移動壟斷了費用計收體系,所有費用(分通信費和信息費)都得經過運營商,自然可以分成截留利潤。但此后互聯網支付方式多樣化后,許多互聯網企業有了自己的支付體系,大頭的信息費用就流失了。互聯網企業利用了原運營商的網絡和客戶資源,進入了原是運營商的陣地——手機,但卻自行截留了財源,運營商被越了頂。若是其他業務也就罷了,現在是語音等核心業務被越頂。
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的宿怨源于利益之爭。這次微信收費事件表面上看是為管道,實則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充分體現了運營商失去產業核心地位、淪為管道、業務被替代、利潤日漸下降甚至被退出市場的集體焦慮。目前運營商仍是盈利的,但利潤率卻沒有互聯網企業高,眼紅高利潤率及前途焦慮,才是此次運營商提出向互聯網企業OTT業務收取信令費的真正原因,但這難以啟齒,而信令費是二者最為契合的理由。郵政雖被電信壓過,但二者沒有結合點無起事端的由頭,業務間并非完全重合與替代,郵政業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矛盾不會激化。但互聯網與電信業的關系則不同:PC互聯網時期,互聯網業務已經出現了對電信業務的某種替代性傾向,但并未真正進入手機終端,也未對電信業務產生即刻的明顯影響;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二者共載于同一個網絡,且互聯網業務進入手機等終端、爭奪同一個目標客戶群、利用手機號碼和通訊錄資源、可以完全替代電信業的全部業務,這對運營商而言無疑是釜底抽薪、滅頂之災,生死存亡之際,必會拼死抗爭。郵政和電信提供的服務是基礎交流業務,無非就是語言和文字,而互聯網則不僅能夠提供基礎交流業務,還可以提供增值交流業務(如SNS、大數據推送、視頻通話等),互聯網領域可施展拳腳的空間比電信業要大。這還不算,最致命的是原先運營商的命根子電信基礎業務和電信增值業務形態被互聯網企業全部當成了互聯網基礎業務免費向用戶提供,這種使用戶零成本的競爭優勢對運營商是致命的,互聯網企業還有互聯網增值業務去盈利轉移支付,而由于電信業的業務空間狹小,很難生長出新的業務增長極,一旦業務被替代,運營商便只能獲得管道的微薄利潤,自然心有不甘。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日漸式盛,使業務的使用可以更為便捷、隨時隨地,電信業務相比PC互聯網業務的隨身便捷的優勢也不復存在了,其受到的沖擊更大了。
雙方積怨已久漸深,矛盾遲早要爆發,微信是互聯網的集大成之作,自然也是運營商的掘墓人,對運營商的話音、短信、彩信全面形成取而代之之勢,運營商的舉動也在意料之中。
收費辨析
收費與否主要是市場問題,同時也要兼顧國情和社會公共利益。具體到本次事件,中移動是否該向騰訊收取信令費?首先從市場角度看,本利相當、利險相等是商業法則,在價值創造中,投入了多少資源成本才能相應地獲得多大的回報。在OTT業務的價值增值過程中,運營商投入了管道資源,可以在管道上收費獲得利潤,即管道費。目前運營商的管道費主要是流量費,向使用OTT業務的用戶收取(固網寬帶租賃費暫不考慮,因為固網業務對運營商的沖擊不大,且這次運營商針對的是移動互聯網OTT業務),加上運營商自己的諸如語音、短信等業務收入中的一部分(這些業務收入基本上全可算管道收益,因為內容用戶產生。中移動去年盈利千億,在多數國企效益不佳的情況下,中移動的生存狀態算不錯),互聯網企業未為移動管道付費。運營商該否收費,要看其目前管道收益情況,運營商投入的管道成本多少,收入多少,是盈利還是虧損?如果入不敷出,那么收費理所當然(對誰收、以何名義收、怎么收后面討論)。如果盈利但未達到合理利潤率導致必要的網絡建設吃力,那么可以適當提高或增加收費;若利潤率已然很高,那么就不該收費了。中移動出臺現行流量等資費前一定做過精細的成本核算,目前的資費一定是能夠保證盈利的,OTT業務越大,流量越多,運營商管道盈利越多,運營商是受益于OTT業務的。若眼熱互聯網企業的高利潤率提出收費不該。若運營商已經有了合理利潤,認為互聯網企業也使用了管道,要向其收費,那么用戶側的流量資費應相應降低。
現在的問題是中移動聲稱OTT業務大量占用信令資源,影響到了運營商自己的語音、短、彩信業務。若確實如此,且中移動現有的利潤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出于優化建設管道、保障電信用戶的通信權利,占用信令資源者應該給運營商合理的費用,畢竟互聯網企業占用了資源就得付費,具體價格應按成本核算遵循市場規則。其中還有兩個問題,中移動應對所有占用信令資源的OTT業務收費,而不該僅針對微信,這樣分攤到每個企業的費用就少了;收取的這部分費用要用在管道建設上,要監督,運營商不能不作為。
其次從公共利益角度看,移動網絡具有公共基礎資源屬性,運營商要保持網絡中立,不得用管道牽制互聯網企業。在產業鏈中,管道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不可使其收費過高,保持合理的利潤率即可,若收費過高,將會影響國家的信息競爭力和民眾的利益。產業上,互聯網優于電信,但考慮國情,電信企業不僅是商業企業,還具有極強的公益性,要保證普遍的電信公共服務,互聯網企業也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可以暫時讓渡一部分利潤給運營商,使其建設好網絡、提供優質的電信服務。
假使滿足收費條件,如何收?如今運營商也經營自己的互聯網業務,與互聯網企業的OTT業務競爭,如若對互聯網企業收費,一定要注意公平問題。運營商的很多業務都是減免流量費的,幸好運營商的業務基本都是收費的(因為無其他盈利渠道),否則運營商會明顯多出一塊不公平的競爭力。向互聯網企業和用戶雙頭收費可以,但價格要市場化,不得壟斷定價。應以管道費名義收取,名目不要繁多,應綜合考慮成本,合理定價。
資費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成本的變動而變動,總的趨勢是成本降低,資費減少。信令不是救命稻草,中移動的大部分用戶集中在2.5G網絡上,但隨著3G、4G等到來,OTT技術優化,信令費即使不取消,其數額必將極小。運營商若安于做智能管道當然沒問題,但若想重塑產業地位,信令沒作用。
理想的未來
以下內容涉及出謀劃策解決矛盾,其實矛盾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即物質滅失、零和博弈后,一方徹底不存在了,這對矛盾才能解決。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的矛盾無法解決,只能調和平衡直至一方消失。雖然二網融合是趨勢,但畢竟電信網和互聯網是相互獨立發展的產業,融合絕非易事。二者的沖突在于兩種異質體制,電信業是全業務收費模式,而互聯網是基礎業務免費吸引流量,增值業務收費,只要基數足夠大,即使轉化率很低、只需很小的轉化率,收入的絕對值也很多。運營商就輸在商業模式的相對落后上,信令是技術問題,很容易很快解決,商業模式的落伍才是致命的,信令費不是出路。三網在技術、業務層面上早就已經融合了,只是利益爭斗阻礙了其快速順暢發展。
看到問題容易,提出解決方案卻不易,很多時候不是先有方法論再去做,而是先做,正好契合了發展潮流,就做成了。記者也無力為運營商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只能從宏觀上自以為是地說說。運營商大勢已去,產業價值轉移是潮流不可逆。但運營商又不能不努力,好歹延長自己的生命周期,他們的這些努力即使最終救不了自身,也一定會為產業的發展有益。這話一說定有人反對,也會泄人士氣,但心態好有智慧就行。有人認為運營商的出路在于“去電信化”,但記者認為這不可能實現,只會加速運營商的衰亡。船就是船,不可能變成鯨魚。不是人才、技術原因,運營商的基因體制決定了它只能如此,尾大不掉、鞭長莫及、反應遲鈍、行動緩慢,專業公司的成立幾年出不來,即使成立了,也多半空有其名,難以在體制上有所突破,OTT業務一定是做不過互聯網企業的。大企業病、積弊慣性是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宿命,當下風光的互聯網公司亦然。運營商當年看到了方向,但做不到,體制機制使然。革己命而重生基本沒人做得到,運營商的語音、短信業務那么掙錢時,讓人將其免費提供,去發展看不清未來的增值業務,不光不掙錢還燒錢,誰會做?不做必亡。未來一切都將是流量,VoIP和視屏通話必將成為主流。目前出于種種原因,互聯網企業沒有推出移動端的雙工語音業務,運營商在3G時代都滯后的視頻通話早在PC端就實現了,不是因為技術問題,但這一天終究會到來。
運營商只能做好自己的優勢業務,承認并順應產業格局和產業地位的變化。未來最好的狀態可能是運營商的業務出售給互聯網公司去運作,完全轉型為管道網絡服務提供商,成為公共企業,保障通信權利、通信自由和安全,當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可引入市場競爭。美國T-Mobile就做了一個比較徹底的嘗試,推出了新的無合約套餐,僅針對數據流量收費,電話和短信則完全免費。政府對二網融合業態的互聯網企業要實行依法監管,使其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能是運營商收購互聯網企業,這得看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只是理想的未來,不會很快到來,實現起來不容易,不具備當下可操作性。
務實的路徑
運營商為了應對危機確實做了不少努力,但一直不得要領。學互聯網應是學其相對先進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通過免費基礎業務吸引流量爾后用增值業務轉化流量盈利。運營商的飛信、翼信等是模仿跟隨互聯網,基于社會關系的應用是先發者優、自然集中壟斷排他的,運營商的產品自然無法吸引足夠的流量,無法支撐盈利,且其也一直缺乏合適的增值業務。其實,當年運營商不乏流量,用戶數強過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應該基于語音、短信、彩信去開發更多優質的增值業務,而不是僅滿足于短信、彩信、手機報等簡單的幾項業務。惠道科技創始人姜洪明認為運營商應該重新發明“短信”和“通話”,這是正確的。運營商還有一點優于互聯網企業,其語音等聚集了大量流量的業務卻是收費的,但運營商錯失了先機。
運營商應做好流量經營、管道增值服務,其業務的相對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還可提供一段緩沖期,將進入一個長期的微利潤、低增長階段。當下互利協作才是共生之道。當前互聯網公司與運營商是毛與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財富由舊產業向新產業轉移是經濟規律,運營商要承認互聯網企業(二網融合)高于電信企業的產業地位。運營商也要努力迎頭趕上,即使無法完全趕上,也要盡力縮小差距。關鍵是要認清形勢、發揮優勢、互補合作。互聯網企業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暫時讓渡一部分利潤給電信企業,使其生存下去,當好智能管道,為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產業利潤。關鍵是兩者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訴求與博弈機制,平衡共存。運營商要努力做好優勢業務,當好智能管道,做到網絡中立,使互聯網企業的業務能夠穩定地附載其上并順暢快速地輸送給用戶,為互聯網企業創造價值。明確了做好管道以增值的思路后,具體的收費策略也可靈活多樣。運營商的流量應分類重整,以適應市場變化。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管道服務制定不同的費率,重新研究制定按照流量和資源來進行分級收費。運營商提高分級服務和計費能力,不僅能夠實現管道增值計費,還能開發出更多的服務層級,滿足高質量的業務需求。但價格要遵循市場規律,本著有利用戶、有利產業的宗旨。如此,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可實現一段時期內的互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