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東
新課改及教學新理念要求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踴躍參與,樂于探究,自發地、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貫徹這種理念,必須改變過往教師作為權威管理者的身份,引導學生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自己去學習。
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在相互合作,彼此交流,共同探究中延展了認知空間,提高了學習效率,提升了地理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與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知識點更為抽象,常規的灌輸講授法既讓學生倍感枯燥,又疲于理解、領會。但也因此,給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活動中的使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幾點體會。
一、認真備課,恰到好處地設計學生探究專題
新課改雖倡導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但絕非要我們教師將課堂全盤交給學生而自己不聞不問。失去教師大方向的引導和對課堂內容的歸納總結,整個課堂勢必成為一盤散沙,不堪設想。同時,考慮到上課時間和課堂效果,合作探究也不可能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始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恰到好處地設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專題。
一堂新課有若干知識點,哪些適合學生合作探究呢?筆者認為,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教科書上的課堂活動,便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內容。
比如,選修教科書《環境保護》中“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一課,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森林資源匱乏,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每種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原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采取的對策,都可以作為學生合作探究的內容。此外,教科書還安排了各省區水土流失面積對比,沙塵暴強烈襲擊北京城等小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這些小活動穿插到具體的探究內容之中。
有的放矢,方可百發百中。教師恰到好處地設計好探究專題,對于完成教學內容,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極為必要。
二、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
在合作探究之前,劃分地理小組成為必要環節。然而,很多教師對探究小組的劃分,采取唯一化原則,一種劃分方式貫穿整個學期,對此,筆者認為欠妥。
我們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積極討論,踴躍活動,充分交流,自由表達,共同構建知識體系。為了能夠達到最大程度地為授課內容服務的目的,教師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
比如,在講“大氣環境”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三圈環流的原理及七壓六風帶的形成過程,我將學生分成三大組,分別探究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每個大組內又分為南、北半球兩個小組,大組之間可以相互交流。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探究的速度和正確率。當六個小組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代表發言時,我就在黑板上將三圈環流和七壓六風帶呈現出來。
又比如,在講“人口增長模式”時,我曾經讓學生探究中國性別比偏高的危害、原因及對策。我將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個小組,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這樣,他們很容易進入創設的情境,獲得切身感悟,解決實際問題。
再比如,在講“工業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之前,我曾經讓每位學生將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一家工廠的屬性如制糖廠、汽水廠、有色金屬冶煉廠、服裝廠、生物制藥廠等寫在紙條上交給我。然后,我根據這些紙條所寫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分類。比如,將熟悉原料指向型工業的學生分到一起,將熟悉市場指向型工業的學生分到一起……最后全班學生劃分為五個小組,分別探究原料、動力、市場、勞力、科技五種指向型工業的生產特點,主導因素及典型案例。由于學生對自己所屬類別比較熟悉,所以,探究起來比較有興趣,彼此之間有很大的默契,也很容易找到答案。
三、結合教學目標,靈活使用合作探究方式
合作探究作為一種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生活動,其形式不應該過于拘泥和刻板,而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比如,在講授“水循環和洋流”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洋流對氣候、航海、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影響,我設計了讓學生采用共同討論的方式。這樣,學生在彼此的交流和相互溝通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開發出更多創造的潛能,很容易將知識明朗化。
又比如,在講授“人口遷移”時,為了能夠讓學生領會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對遷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我設計了辯論賽的形式,將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這種形式令學生極為興奮,調動了所有學生參與的興趣,很容易獲得滿意的課堂效果。
再比如,講授“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我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采用情景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采用小品的形式,將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居住困難,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等城市化問題表演出來,然后由組長歸納總結。
最后舉一例,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我曾經幫學生劃分小組,分別根據立竿見影,雨棚面積規劃,樓間距規劃,冬夏季節陽光入室面積對比等探究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這種實際參觀測量的方式也效果匪淺。
當然,合作探究還有共同搜集資料、圖片,課堂知識競賽、天文觀測、野外考察等諸多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我們可根據情況靈活使用。
四、歸納總結,給課堂活動劃下圓滿句號
當學生代表陳述完探究結果,教師應該給予點評。點評的時候盡量采用鼓勵和表揚式,多肯定學生正確的認知、迥異的思維和積極的態度。但是,倘若學生進入思維的誤區,決不可置之不理,一定要及時指出,以免其越陷越深。
最后,教師應該對探究內容進行一個系統的概括,對學生探究不足的內容給予補充,以便將完整的知識脈絡呈現給學生。
倘若我們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必然能夠發揮合作探究在地理教學中的良好作用,改變學生被動植入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活躍的地理課堂。當然,合作探究并非意味著對常規教學方式的放棄,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堂實際情況搭配使用,才能收獲不可思議的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