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霞
[摘 要]“農村中職義務教育”的提法有目的上的工具主義、政策對象上的地域歧視、義務年限的表述不清、強制原因和手段的混亂不明等問題。筆者認為,“農村中職義務教育”的提法不妥,反應了研究者在進行教育政策研究時缺乏必要的嚴謹和責任。
[關鍵詞]農村中職義務教育;商榷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121 — 02
中職教育免費政策出臺后,出現了很多“擁護政策的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發出同一個聲音:中職教育免費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這意味著家庭貧困的孩子有學上,更多的學生向公平教育又邁進了一步,是中央政府的正確決定,必須全力支持。一時間,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的重要性、可行性、國外中職教育免費的比較借鑒等研究鋪天蓋地。對于這種研究的危害,威廉·N·鄧恩認為,這是一種與多元倡議相反的觀點,容易掉入過度倡議的陷阱。對此,筆者還專門發表文章“我國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的合理性危機與調整”,以警醒世人。但是,對于這種研究,我還是表示能夠理解的。阿爾都塞曾經指出,一個國家要維持其統治秩序,必須要有維持、形成和創造社會合意的機制或裝置。學者們詮釋性研究1是幫助國家從事“合意”的生產與再生產,契合了中國教育政策的動員模式2,契合了中央政府和官員們順利推行政策的輿論導向需求。因此,這樣的文章是時髦而受歡迎的。學者們為稻梁謀,為了生計和考核的需要寫幾篇不痛不癢的順應時代潮流的文章可能也是現實的無奈抉擇,但多少體現了政策分析人員對政治主顧的忠誠。但是當我讀到劉洪銀老師發表在《職業技術教育》雜志2011年第10期上的文章《農村實行中職9+2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文章后,我卻感到有必要和劉老師商榷一番,因為,劉老師已經超出了宣傳政策的范疇,而是富有創新精神地提了一項更為激進的“中職義務教育”的政策建議,并對其進行了想當然的演繹,認定中職義務教育是解決我國農村職教發展的希望和前途。我私下認為,這個提法是不恰當的,是會誤國誤民的。我想應該有人會站出來進行理論糾偏,以防止學術界被混淆視聽。一年多了,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為了不使教育研究精神和學術批評精神真正離我們遠去,我,一個學術界的無名小卒,本著對學術負責的批判精神,和劉洪銀老師就以下問題進行商榷。
一、什么是義務教育?其特點和對象是什么?
眾所周知,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所有的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統一性的特點。義務教育之所以具有強制性,原因有二,其一,義務教育受教育對于個人而言是人們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們的一項基本權利?!傲x務教育受教育權利的喪失是基本的可行能力被剝奪的重要表現”?!斑@些基本的可行能力被剝奪的人,必將導致他們生活上的貧困,甚至過早的死亡”〔1〕其次,國家為了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必須提高整體民族素質,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獲得廣泛的知識,使人們的智慧得到普遍提高。〔2〕這種教育要求社會、學校和家庭予以保證。從這個定義上理解義務教育,顯然與免費教育和普及教育等概念都不同。
在國際范圍內,義務教育通常被視為公共產品,從1948年聯合國《人權宣言》到2000年在達喀爾召開的世界教育論壇,都倡導向兒童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因此,免費性是義務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義務教育屬于免費教育,但免費教育未必是義務教育。如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和現在仍在實行的免費師范生教育,就不是義務教育。普及教育是“國家對學齡兒童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所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它與法律規定強制實施的義務教育含義有所不同?!薄?〕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的區別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強制性。普及教育不是強制的教育,因此也不必然是免費的教育。
因此,義務教育既是義務,更是權利。義務教育是具有強制性的,表現在是所有的適齡兒童和少年都必須接受的教育,在追求教育公平價值的今天,義務教育還必須是入學機會平等、教育內容和年限相同的,即達到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年齡的所有兒童,應該根據國家或各地市、縣的有關規定,在入學機會等方面享有完全平等的權利。在義務教育階段內,接受相同年限、知識結構或內容基本相同的教育?!?〕
二、農村中職義務教育中的義務是什么義務?誰的義務?義務什么?
明確了義務教育中的義務是除了國家、社會和家庭的義務之外,還是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平等受教育權的義務之后,我們再來看看農村中職義務教育中的義務是什么義務?是誰的義務?義務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顯然,劉洪銀老師在其兩篇文章中提到的義務是接受我國初中后教育分流制度下的職業教育義務,并且特指的是農村學生,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高中教育普及的目標,為了解決“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即劉老師在《農村實行中職“9+2”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提到的農村中職教育社會評價低、難以普及發展;“兩后生”輟學現象嚴重,低技能勞動力累積量大;經費投入不到位,農村職業教育基礎建設滯后;國家歷史欠賬多,農村職業教育在低水平徘徊等問題。
讀到這里,我的迷惑就開始了,這里暫且不說農村中職教育發展的困境是不是一個真問題,或者說,即便這是真問題,國家開出的免費藥方已經讓人覺得沒有遵循高中階段人人平等的原則,有政策誤導農民子弟接受終結性教育之嫌了。〔5〕但是劉洪銀老師還覺得國家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狠,因為“農村中職教育既是民生產品又是收益性產品,既需要政府免費提供又需要國家強制推行”。我的疑問有:第一,中職義務教育的對象如果指農村學生,那么,什么樣的農村孩子必須放棄普通高中教育來接受這個國家強制推行的農村中職義務教育?第二,在國家面對新的讀書無用論帶來的新一輪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的現實而沒有采取任何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國家將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強制措施來推行農村中職義務教育;第三,高中教育階段其實存在著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兩種形式,難道農村孩子就應該接受基本上具有“終結”特點的中職教育?農村中職義務教育遵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公平原則?第四,同屬于高中階段的普通高中為什么不強制不義務?難道只有在放棄普通高中的讀書機會時才必須被義務嗎?接著往下讀,劉洪銀在論述“實行農村中職‘9+X義務教育的必要性”部分時,邏輯混亂、自相矛盾。首先這個標題與文章的題目“農村實行中職‘9+2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下文中第四部分內容的標題“實行農村中職‘9+2義務教育的可行性”中關于年限的自相矛盾,其次是關于教育對象上的自相矛盾。在“實行農村中職‘9+X義務教育的必要性”部分,第一個必要性“國家負有未成年人保護的社會責任”和第二個必要性“國家在新生勞動力就業中承擔社會責任”中,均把初中畢業生作為實行中職義務教育的對象。第三個必要性中卻要亡羊補牢,把農民作為強制性義務教育的對象。最后,文章以“國家實行農村中職‘9+2義務教育的可行性”部分作為文章結尾,戛然而止,不由人掩卷深思。難道國家的需要和財力上可以承擔就可以作為強制農民及其子弟接受中職教育的理由嗎?這種教育是農民及其子弟翹首盼望愿意享受的嗎?“人們通常都贊成將分析的嚴密性作為合法政策分析的評價標準的重要性?!薄?〕訴諸“做學問”的常識,可知真正的教育政策研究是應該在科學邏輯的前提下來討論問題的,是應該通過講道理、擺事實來讓人信服和接受其思想觀點的。這個漏洞百出的政策研究就是學者拿著國家資助的研究經費對其所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1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新時期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研究》交出的合格答卷嗎?
三、教育政策研究者的職業倫理
中職義務教育的提法并非劉洪銀老師首創。以“提案催生義務職教--沈陽遼中:義務職教破‘繭而出”命名的報道中提到,“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沈陽市政協主席趙金城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關于對農村畢業生開展9+2義務職業教育的建議》的提案,……對此,新華社、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反應強烈,200多家媒體紛紛轉載報道,……提案同時得到了財政部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積極回復?!薄?〕此后,“中職義務教育”的提法基本絕跡,但是中職教育免費成為大勢所趨?;蛟S,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不會讓自己犯這種低級的錯誤。但是,為了論文的發表,為了提出在別人眼里可能的創新,卻可以什么都不顧。不顧自己對教育了解的只鱗片爪,不顧自己文章的前言不搭后語。難怪,這個時代,人們對專家、知識分子不再信任。不僅僅是因為專家自身具有的“無知性”, 即知識的分工特定,當會擴大個人必然無知范圍,亦即使個人對這種知識中的大部分知識必然處于無知狀態,〔8〕更因為政策研究人員立場的偏離,從應然的公共性走向自利性。利令智昏,必然會損害政策分析結果的公共性。這就不得不讓人們思考教育政策分析者的倫理問題。韋默兒和維寧建議政策分析家在其職業生涯的行為中要考慮三種價值:“分析上的誠實、對顧客負責以及對其個人有關美好社會觀念的堅持?!彼麄冎鲝埌l揚政策分析的如下職業精神:“作為政策分析的教師和實踐者,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我們有義務維護他人的基本權利,支持我們憲法中的民主程序,促進分析和個人誠實?!薄?〕
因此,教育政策研究不僅僅是為了賺取項目、發表文章,而是要鐵肩肩道義,妙筆著文章。而這個文章,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教育政策研究者要以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為己任,應堅守公平、公正、真實、自由、獨立等職業承諾,在尊重客觀事實,以人為本的原則下,實事求是地分析,誠實本分地做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附庸風雅,不媚俗權貴,不胡言亂語,不自欺欺人。
〔參 考 文 獻〕
〔1〕蘇林琴.作為人權的受教育權研究〔C〕.勞凱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3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6-86.
〔2〕羅珍瓊.義務教育法與義務教育〔J〕.貴州文史叢刊.2004,(01).
〔3〕《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1.
〔4〕閆建璋.我國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70.
〔5〕農村學生免費上中職是否會導致收入不平等的代際傳遞〔EB/OL〕. http://www.gdcct.gov.cn/life/focus/nongcun-xueshengzzjy/fangan/201111/t20111115_619171.html#text
〔6〕政策分析師的世界.理性、價值觀念和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7〕提案催生義務職教?沈陽遼中:義務職教破"繭"而出〔EB/OL〕.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2/35018/650 0375.html
〔8〕〔英〕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117.
〔9〕卡爾·帕頓,大衛·沙維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規劃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9.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