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梅
摘要:實施有效的生活化地理教學策略,是依據新課程“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理念,改變過去學習地理無用論的錯誤觀念,促進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優質高效的一種科學方法。如何開放地理教學,突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空間,讓地理教學常態生活化,成為當前擺在廣大地理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著重就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五個有效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善用生活經驗
為了營造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享受學習樂趣,教師要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加以擴展、延伸,提出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問題,盡可能使學習內容貼近生活。例如,2012年大家觀看倫敦奧運會時,為什么多數比賽項目要在晚上觀看?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于農業區位的什么條件?夏季,人們喜歡游泳說明海陸氣溫有何不同?再如,講授《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的時候,學生可能疑惑石英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說它是地殼中存在最多的礦物質。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玻璃就是由石英制成的,請學生發散思維并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可能是主要由石英制成的?通過這個理論聯系生活的思維過程學生就更加深刻認識到石英的廣泛用途。
二、巧用時事材料
地理教師要善于借助報紙雜志、網絡、電視等大眾傳媒工具,用銳利的眼光捕捉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用敏捷的思維能力正確分析焦點問題。在常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造性地運用課前“新聞發布、焦點采訪、時事點評”等豐富多樣的導課形式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統一。例如,在講到地震、臺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內容時,我就結合近幾年發生在我國境內的幾次大地震,引導學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分析發生地震的原因,討論它造成重大傷亡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提出抗震救災和自我保護的有效措施。在教學“交通對聚落的形成”這一節內容時,我結合“青藏鐵路的建成與通車”新聞事件,引導學生觀看有關青藏鐵路建造情況的專題片、觀察鐵路沿線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觀的變化VCR,讓學生討論鐵路的建成會對經濟、旅游產生哪些影響,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出行等提供理論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諸如此類時事材料地恰當運用,既豐富了教材內容,又把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并接近生活,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責任感。
三、活用本土化資源
科學合理地運用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知識,引起學生對身邊生活、社會現實的關注,有效地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中學地理新課程的情感目標培養之一。例如,學習地圖三要素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走進課本,再跳出教材到生活中去。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識,在繪圖實踐中親身體會到地圖需要哪幾個要素。這就幫助學生對地圖的概念認識得更清楚,并通過親身的建構過程,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教會學生生活中必備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四、妙用多媒體技術
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讀圖、合理用圖甚至DIY繪圖的重要本領,教會學生通過高效閱讀地圖進行分析、概括、綜合、判斷,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和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介紹天氣變化與世界氣候類型時,我用重新著色、不斷閃爍來突出氣溫與降雨量變化,配以月份時間軸更替。這樣既克服了傳統地圖內容繁多,學生困惑的弊病,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地理事物時空分布的概念。對于一些像地殼運動、天體運行、氣壓氣候等內容抽象且過程復雜的地理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內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了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和諧、有序、統一、高效。我在講《全國政治文化中——北京》一課的熱身環節時,通過播放過關首都北京的一段影視片段,配上一曲悅耳的音樂《北京歡迎你》,再加上優美動聽的解說詞,讓學生猶如親臨其境,既有視覺上美的享受,也有聽覺上共鳴的刺激,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五、常用社會實踐
人類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正確認識來自于實踐,最后又指導人類社會更好地生產、生活,這一個科學的認識決定了地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注重合理開展地理教學的校外實踐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平日里,為避免“白色污染”成為人類社會的隱形殺手,大力提倡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為減輕城市上下班的交通堵塞和空氣污染,積極鼓勵市民騎自行車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學、工作和購物;生活垃圾堅持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自覺節約用水,并采取各種節水措施等等。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借節假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向大自然,觀察地形、地質和地貌,觀察星象、測量地理經緯度、組織進行氣象觀測預報、人口調查、土地資源調查、環境污染調查等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使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增長才干,增強學生地理實踐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技能,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把生活引進中學地理課堂,讓課堂教學生活化,填補了傳統教學與生活脫離的鴻溝,倡導讓學生敞開胸懷,擁抱生活,既豐富了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又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接受地理、愛上地理、學會地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