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芹
摘要:用問題式教學解讀《記念劉和珍君》,能化繁為簡,一脈貫通,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一個相連的問題中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意思。從而達到問題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最佳結合效果。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記念劉和珍君
所謂問題式教學,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是當前新課程理念下使用較多的一種教學方式。問題教學的好處自然不用贅述,但是由于學生問題較散,很多課堂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問題一個答案的答辯或者討論過程。尤其是語文課堂,傳統教學方式中對課文文本提綱挈領地把握就會欠缺很多,畢竟一篇課文的理解是建立在整篇文章脈絡清晰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的一個問題就可以牽頭帶尾地拎起文章的整個脈絡,那么,這樣的問題教學將是傳統與現代的最佳結合。而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就是很好的范例。
魯迅作品歷來以思想深遂復雜、語言含蓄隱晦而又尖刻犀利見長,所以,《記念劉和珍君》中語義豐富而難懂的語句自然不在少數。因此,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情感,理解文中復雜語句的含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課堂上讓學生提問,估計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發問的對象,那樣必然會造成文本的支離破碎。如何化繁為簡,用問題式教學方法,達到讓學生理解文本的目的,關鍵是如何利用好學生的問題,以一帶全,牽起整篇文章的脈絡。
在第一課時,教師簡單介紹《記念劉和珍君》的寫作背景,即1926年“三一八慘案”的原因、過程和后果,然后就讓學生當堂細細地閱讀課文兩到三遍,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可能大多數學生的問題會集中在文中諸多難以理解的語句上,彼此之間會有重復,應該可以覆蓋本文中大部分的疑難語句,討論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之一。也會有學生問到課文內容方面的問題,求作者為什么多次提起“我實在無話可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到最好還說“我說不出話來”這些看似矛盾的話語?或者提出作者多次提起的“我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些話是否有重復啰嗦之嫌?
只要有一個學生問到這樣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此為抓手,帶動全文問題的思索。第二課時就是解決上“有話說”或者“必要了”兩個問題中的其中任何一個。
如果學生提的是“有話說”的問題,那么第二課時教師就以這個問題切入,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情感。為了順利地回答學生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設計成幾個相關的小問題。“有話說”,作者準備說什么話?(寫文章哀悼“三一八慘案”遇難的青年,比如劉和珍)劉和珍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進步、勇敢、正義又是態度溫和,始終微笑著,有責任感正義感?)她怎么遇害的?(槍擊棒打)她遇難后,得到的評價是什么?(暴徒受人利用或只留下淡漠的悲哀)她們的死給人怎樣的思考與影響?(不做無謂犧牲,真的猛士會看到微茫的希望)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解決,自然可以回答“無話說”“有要說的話”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話。因為作者既要哀悼死者,又要控訴反動軍閥和無恥文人,又要喚醒庸人,總結斗爭的經驗教訓,告誡活著猛士采取適當的方式斗爭,更要告誡生者化悲痛為力量,鼓舞他們奮勇向前。這諸多復雜情感交織于內,自然欲說不能,欲罷又不能。
同樣,如果學生是問幾個“有必要”是否重復,與上類似,延伸拓展幾個小問題,提綱挈領,抓住要點。有必要干什么?(寫文章)為誰寫文章(劉和珍)?劉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怎么遇害的?她遇難后,得到的評價是什么?從而也能在把握全篇和挖掘局部的基礎上得出對“有必要”的回答。通過這樣的問答設計,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如同逐層剝筍,由淺入深,逐步挖掘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情感,深入淺出地解決了文本的難點和重點。
第三課時,仍然以學生的問題為線索,談談語句的含義,在上一節的基礎上,理解疑難句子的含義,或則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或由教師講授。總之,是以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為抓手,突破文章難點。
以前學習本文至少要四課時,而設計了上面的教學步驟,利用三課時,就可以解決大部分重點和難點問題。而這些重點難點也是以學生問題的形式呈現的,并且可以做到既發揮學生質疑提問的作用,又能整體而全面的把握全文。
看一篇課文學生掌握了多少,主要看學生是否能通過自己的理解看文章。用這個思路研讀《記念劉和珍君》,真是一次簡單又充滿機巧的嘗試,牽住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觸及其文章的全身。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