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友
摘 要:井下作業人員必須杜絕不安全作業,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強化安全意識,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安全作業以及安全事故的發生,井下作業才有可能將事故控制在零狀態。
關鍵詞:安全知識 安全意識 安全生產
井下作業施工點多、面廣,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施工,危險因素和安全隱患也較復雜,由于人為、環境、設備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井下作業具有高度危險性。如果不杜絕機械、設施和人為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抱著僥幸心理強行作業,不僅會給國家和企業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也極易造成工作人員和其它非工作人員的人身傷亡。所以,井下作業人員必須杜絕不安全作業,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強化安全意識,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安全作業以及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證安全生產。
井下不安全作業主要是指井下作業工作人員在進行井下作業的過程中,在未排除不安全狀態、不安全行為等不安全因素的情況下,強行作業的情形。不安全行為主要是指: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示、使用不安全設備、手工代替工具操作、冒險進入危險場所、不穿戴勞保等情形。
安全知識就是人們面對風險時,知道該怎么做,包括安全規程、安全制度、安全意識等。包括平時生產知道如何操作,出現緊急情況知道采取那種預防、處理和緊急救護措施。
所謂的安全意識,指的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對于安全生產有著足夠的認識,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價值觀、安全預警,也包括對“三違”的重視等。通常我們工作中的“三違”是指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井下作業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員工不是不知道什么是規章,而是有意無意地違章,這就是安全意識淡薄。沒有安全意識,事故就會不請自來。安全知識重要,安全意識更重要。當員工有了安全意識,就會主動學習安全知識,安全生產才會有保障。
此外企業也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從解決企業中現存的問題入手,在實現井下作業零事故的同時把與生產相關的其它方面的安全事故也降到最低限度。本人認為,企業可采取的對策有:
一、強化井下作業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管理、監督和安全教育。首先,企業應將安全生產意識灌輸進每位員工的腦海,要讓井下工作人員明白違章作業不一定出事,但出事的一定是因為違章作業,安全生產,重在預防。要有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安全理念。其次,就是要加強企業勞動保護,特別是安全技術,勞動衛生以及工作時間與休息、休假制度方面的執行情況的監督。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要保護作業人員的體能和健康,堅決杜絕超時加班、連班上崗的現象。第三,加強和落實安全生產預警,把安全生產各環節中的注意事項、安全防護、安全衛生、事故的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到每個角落做到家喻戶曉。讓企業所有員工都能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會安全。
二、依照新時期持續穩產開發建設的需求,建立管理、施工標準化。標準化的規章設計是標準化過程中重要的基礎工作,在標準化的設計過程中嚴細質量管理,把良好的質量控制固化在標準化設計中,不斷重復利用的過程中重復好的質量成果,可以有效地減少大量的錯、漏、碰、缺等質量事故,有效減少施工隱患,促進井下作業安全平穩運行。
三、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制定和完善井下作業的防護措施,建立健全長效安全機制。包括善后處理規范。保證安全作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當發生糾紛時,也能夠通過一定的措施來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另外,還一些相應的預警措施也要同步。
如第一,增加能夠從法律上約束非作業人員的警示牌。特別要增加對外來人員或非工作人員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的警示牌。如果現場發生安全事故導致訴訟糾紛(此類事件在企業曾時有發生),如此在舉證上,企業將擺脫被動不利的局面,如“井下作業期間,距離井口30米以內,非工作員不得入內”等內容的警示牌。這樣,在作業過程中,可以杜絕因非工作人員的原因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如果外來人員無視該警示牌的提示,造成人身傷害企業就可以不被引發糾紛所困,因為企業履行了必要的警示義務。
第二,在井下作業過程中,入口處還應掛上“禁止非工作人員入內”的警示牌。并設有簡易圍欄,讓外來人員明白此處為井下作業的具體施工區域。由此起到一種勸阻和攔截的效果。
第三,當外來人員無視工作人員的極力勸阻,強行進入作業現場圍觀或者從事違法行為時,相關人員應當履行必要的告知義務,說明其行為有可能會導致的人身傷害和其行為的不合法性,闡明企危害發生的可能性性,勸其離開作業現場,以消除不安全因素,實現安全作業。
綜上所述,在井下作業過程中,麻痹是最大的隱患,失職是最大的禍根,違章是事故的先兆。只有嚴格遵守相關的政策、法律、行業和企業規定,強化安全意識,履行預警職責,遵章守紀,井下作業才有可能將事故控制在零狀態。
總之,危險因素和安全隱患無時無刻都存在于井下作業的各項施工中,只有認清各項作業中的危險因素和安全隱患,采取預防、宣傳監督、檢查、等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發生率,實現安全生產。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達到一切以安全為目的的初衷和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