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雨
隨著全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已經認識到閱讀對于孩子的重要。的確,廣泛的閱讀對于孩子積累知識、拓展視野、內化語言,包括培養情感、思維和想象能力等都有著極大的作用。可是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常常只是被逼迫著去讀書,或者由家長強制規定每天必須完成的閱讀量,那這種閱讀就成了被動的機械勞動。于是,有些孩子往往是敷衍了事般的裝模作樣,家長們的初衷根本不可能達到。
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首先要讓孩子喜歡閱讀,能夠從閱讀中享受樂趣。試想,有哪個孩子會拒絕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一、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的讀物
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閱讀也像給孩子報名上興趣班一樣,有跟風之勢。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般大,已經會背多少唐詩宋詞了,已經讀了多少世界名著了,已經搜集了多少楊紅櫻、秦文君的作品了,這往往會極大地刺激家長的神經。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別落下太多,今天聽到風,明天就是雨,或買或借,趕緊跟進。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讀物才是最關鍵的。
現在的兒童讀物可謂是品種繁多,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從經典的詩詞歌賦、文學名著,到現代的詩歌小說、校園文學,真可謂是就怕你不讀,不怕找不到你想讀的。你的孩子喜歡什么?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是足智多謀的英雄人物,是扣人心弦的經典戰爭,還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科普世界……家長應根據孩子的性格,結合孩子的興趣,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機會。說到底,只要孩子不是選擇了低級無聊的漫畫書、“口袋書”,家長都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健康的讀物都會讓孩子有所受益。我們不否認應該博覽全書,但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剛剛開始閱讀就對閱讀產生抵觸和厭惡,博覽又何從談起。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天不讀書就覺得缺了些什么。那時,更廣泛閱讀興趣的培養才有了基礎,家長們更多的期望也才有了可能。
二、以經典故事切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對于絕大多數孩子而言,一本數百頁甚至更厚的書拿在手上感覺可怕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往往缺乏耐心,感覺自己不可能讀完,這時家長的引導就尤為重要。
即使是不愛讀書的學生,聽故事也是沒有負擔的,而且能從講演者聲情并茂的語言中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明辨事物善惡,對已聽的故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完待續的故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有繼續了解下文的欲望。我們都聽說過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著《愛的教育》,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孩子讀的書,但由于篇幅很長,又是外國作品,孩子們思想上可能就有畏難情緒。家長不妨先從中選擇幾個故事性較強、情節較生動曲折的小故事講給孩子聽,比如《小抄寫員》《少年鼓手》等,這些簡短的小故事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渴望和閱讀興趣,隨后的閱讀也自然如水到渠成一般。
有了興趣才能從中體會到樂趣,而有了樂趣就能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才能增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實現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加強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良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氛圍。我們也許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的學習包括閱讀提出各種要求,但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平時讀了多少書?據權威部門的一項調查統計,我國城市居民每年的閱讀量僅為每人0.3本,不足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一些家庭茶余飯后,家長們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打麻將,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每天靜下心來自覺閱讀幾乎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們的家長不妨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也來讀一些書,哪怕是讀一些報刊雜志,營造出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所謂“潤物細無聲”,也正是講的這個道理。
當然,我們的家長還是應該盡量創造機會能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在親子共讀中,在讀后的交流閑聊中,你可能會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和內心,更多地知道他們的興趣,了解他們的情感和價值取向。有了解才有發言權,對孩子的教育才更有針對性。
總之,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也不可能立竿見影。閱讀絕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讓孩子喜愛閱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