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夫
維珍集團是英國最大的私營企業,旗下擁有300多家大小不一的以維珍品牌命名的企業,業務涉及唱片、大賣場、航空、鐵路、金融、健身俱樂部、太空旅游甚至避孕套等諸多領域,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一份品牌研究報告顯示,在20個世界頂尖品牌中,19個專注于特定的行業,如可口可樂專注于飲料,微軟專注于軟件,只有維珍是典型的多元化企業。
維珍是如何成為一個多元化企業的?維珍如何選擇新進入的領域?被冠以維珍品牌的各種產品、服務之間,到底有沒有共性呢?維珍的成功經驗哪些是可以借鑒、應該學習的呢?
維珍品牌的原始基因
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堅持在所進入的大多數新領域采用維珍品牌,是基于一種年少時就有的信仰,或者說夢想。
布蘭森出生于律師世家,父親原本對考古感興趣,迫于祖父的壓力,最后還是成了律師。布蘭森小時候患有閱讀障礙癥,學習困難,各科成績始終在班級倒數幾名。在學校的頭幾年他還能依靠出眾的體育成績博得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后來因為在一次足球比賽中被對手鏟射摔斷了腿,他幾乎成了廢人,只好在圖書館看書和寫“色情”小說打發無聊的時光——這意外地提高了他的英語成績,并且在一次隨筆大獎賽中靠一篇小說意外奪冠,加上經常泡圖書館認識了一個父親是記者的學生喬尼,通過與喬尼的交往了解了很多新聞界的有趣內幕,布蘭森萌生了當記者的夢想。
那是一個鼓勵年輕人造反的年代(想想1966年開始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布蘭森對體罰、“學傭”、死板的學校管理制度等有一肚子的“改善建議”,他給校長寫信,校長還算開明,讓他給校刊投稿,布蘭森當然知道他的很多觀點是不可能被校刊刊登的,這促使他思考一件事情,其他學校的學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出格的言論不會被正統的校刊所刊登,因此創辦一個面向所有學生、為“學生權利”鼓與呼的雜志應該很受歡迎。
這個想法得到了校長、老師、家長的支持,布蘭森和喬尼組織了團隊,開始約稿、采訪年輕人感興趣的社會名流、聯系企業打廣告等等,1968年1月《學生》(Student)雜志正式創刊,布蘭森當時才17歲,從此走上了輟學創業的道路。
《學生》雜志很受歡迎,也吸引了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加入團隊,鼎盛時期發行量號稱10萬冊。但是,雜志不賺錢,拉來的廣告勉強夠付電話費、印刷費、伙食費(大家不發工資,冰箱有啥吃啥)等成本,偶爾還需要家長的補貼。
1970年初,布蘭森注意到當時的年輕人非常喜歡聽搖滾樂,一旦有流行歌手的新專輯上市,省吃儉用也要設法買唱片來聽。當時的唱片銷售渠道很死板,而且從不打折。布蘭森琢磨銷售打折唱片或許有市場,于是在《學生》雜志登了一個打折唱片郵購廣告,沒想到訂單蜂擁而來。這一意外的發財新門路,讓他們把倍感艱辛的《學生》雜志放到一邊,注冊成立“維珍唱片郵購公司”,從此開啟維珍品牌之旅。
忙著郵購唱片發財的布蘭森打算把《學生》雜志出售給IPC出版集團,IPC也很感興趣,有意接手,并打算讓布蘭森留任編輯。不料,可能是郵購業務的意外成功讓布蘭森信心爆棚,面對IPC董事會,介紹完《學生》雜志現狀,他開始展望未來藍圖,學生公寓、學生旅行社、學生航空公司……IPC的人認為布蘭森是個“瘋子”,他們放棄了交易。《學生》雜志無疾而終。
沒有了《學生》雜志,布蘭森開始在當時流行的音樂雜志如《新音樂快訊》、《旋律制造者》上刊登打折唱片郵購廣告,效果同樣驚人,布蘭森第一樁賺錢的生意看起來前途無量。不料,1971年1月爆發的英國郵政工人大罷工,讓唱片郵購生意立即陷入困境,既沒有匯款收入,也無法把唱片寄出去。情急之下,布蘭森在倫敦人流量最大的牛津大街的一家鞋店閑置的二樓,開出了第一家維珍唱片專賣店,通過沿街發放數百張銷售打折唱片的傳單,開業第一天便顧客盈門,數錢數到手抽筋。
有了一定盈余資金后,布蘭森注意到當時為樂隊服務的高級錄音棚不多,很多樂隊要預約很久才能排上,有時候時間安排太早剛吃完早餐就要進棚錄音,緊張得像趕牲口而不像搞藝術,于是在1972年借錢在郊區買下一個有15問臥室的漂亮莊園,購買當時最先進的16聲道錄音設備,建立了自己的錄音棚,開始吸引各路藝人來此世外桃源般的莊園休閑、創作、制作新專輯。
有此基礎,加上專賣店很快開到了十多家,在營銷新唱片時積累了卓有成效的經驗,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1973年維珍唱片公司成立,第一個簽約藝人是邁克·奧德菲爾德,他制作的45分鐘無詞樂曲《管鐘》成了當年最暢銷的唱片,給維珍帶來了第一個百萬英鎊收入,是布蘭森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該唱片最終在全球售出1300萬張,并成為好萊塢大片《驅魔人》的背景音樂。
布蘭森的商業邏輯
回顧這段歷史,才能從根上理解布蘭森此后一系列的商業邏輯:
1 他有一個悲催的求學經歷,成長在年輕人造反有理的年代,對墨守成規的商業現實天然反感,叛逆不僅是布蘭森的性格,也是維珍品牌的格調。
2 從“學生權利”出發關照年輕人的消費能力,從打折唱片中第一次嘗到賺錢的甜頭,使布蘭森堅信那些被寡頭壟斷的行業一定存在“優質價廉”的商業機會,不管是進入航空業,鐵路業,還是通信業,又或是太空旅游業,布蘭森祭出的大旗首先都是為消費者利益代言。
3 他不但創辦了一份為學生代言的雜志,而且親身體驗了當記者的酸甜苦辣,深深了解媒體的曝光如何帶來成千上萬的消費者,他知道如何迎合記者的需要,知道唯有好玩有趣的品牌才能逾越國界、種族、語言、年齡的隔閡深入人心,他因此愿意放下身段娛樂全世界的記者和讀者(觀眾),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嬉皮士資本家”,并對維珍品牌產生好感。
維珍集團早期的多元化,帶有強烈的“學生理想主義”色彩。1992年3月,維珍集團將唱片業務以10億美元出售給索恩百代公司,擁有了巨額現金,布蘭森開始以新的思路進行他的商業冒險:“風險投資+品牌輸出”的全球品牌擴張之路。
布蘭森有意選定顧客飽受剝削或未獲應得服務、風平浪靜缺乏競爭的市場作為進軍目標。他喜歡把維珍描繪成一只厚臉皮、體型比不上大狗的小狗,這只厚臉皮小狗跑得很快,能夠緊隨在大企業腳后搶東西吃。
1996年,針對萬人詬病的國營鐵路服務,維珍成立鐵路公司,次年通過競標獲得了兩條鐵路的專營權,通過引進最先進的擺式列車,以及優質的服務,成為全歐洲最受歡迎的鐵路公司。1999年,針對現有電信公司通過捆綁銷售、以眼花繚亂的套餐糊弄消費者的現象,維珍推出資費結構簡單、價格更公道的移動通信服務,不到兩年時間用戶達到100萬,成為英國成長最快的移動通信公司。2004年,維珍銀河公司成立,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非政府組織,目標在于提供普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太空旅行服務(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向西方富豪推出3000萬美元一次的太空體驗之旅,布蘭森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將價格降到20萬美元以下)。
維珍集團進軍澳大利亞航空市場的故事是對維珍集團“借刀殺人”的品牌擴張模式的最好闡釋:1999年維珍一位高管布雷特打算辭職回澳大利亞照顧老婆孩子,布蘭森欣賞其才干,愿意助其在澳洲建立新的事業。此公看好澳洲廉價航空市場,經一番調研走訪,擬出商業計劃,布蘭森表示認可,即匯1000萬澳元供其開始運作。2000年8月維珍藍航空成功首航,很快與原來的兩家航空公司三分天下。2001年9月13日澳洲第二大航空公司破產(美國“9·11”事件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超過1.6萬人失業。2003年12月,維珍藍成功上市,布雷特自然也發了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