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芳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加速,各地農村土地流轉均呈現上升趨勢。為了促進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該文從對土地流轉認識不足、過程不規范、流轉范圍不廣且利用率低、中介組織缺失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方面闡述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8-02-02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面臨的新課題。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大量農民涌入城市,農村的部分土地被撂荒,土地利用率降低。為了發展規模化農業,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農業的現代化,需要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
1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環境下,各種生產要素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不斷的流動和優化組合,從而獲取更大的效益。另外,為了解決歷來存在的粗放型經營問題,以及在大量農民向城市遷移的過程中出現的耕地拋荒問題,一部分農民進行了土地流轉,這也是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就大范圍內來看,一些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而僅僅將其當做流轉主體間的經濟行為,因而對較好的模式沒有大力推廣,不利的模式也沒有加以限制,影響了土地良性流轉。
1.2 土地流轉過程不規范,缺乏專業中介組織 從法律方面來看,雖然我國有法律法規對農村土地流轉做出規定,但是在流轉的手續和程序等方面的規定過于籠統;同時,由于少數基層領導認識不足,以及農民本身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了解不夠,有一部分土地流轉,并未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就對冠縣的調查來看,大多數的土地流轉由農戶代表或村組與承包人簽訂合同,一部分流轉只是口頭協議,并沒有履行任何手續,也沒有明確的流轉期限,流轉費用也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計算標準。如此就難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等,時間一長,難免會產生各種糾紛,不利于對土地流轉的監督和管理。在廣大的農村,土地流轉雖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卻仍然缺乏專門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尚未建立起土地流轉的平臺,沒有專門的機構對土地的價值進行估測,造成土地流轉信息不暢通,轉入轉出兩頭難,無法實現土地大規模的聚集。
1.3 土地流轉范圍不廣、利用率低,流轉面積不大 有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并沒有打算永久地流轉土地,而是暫時把土地租給別人耕種,為了方便收回土地和收取租金,這些農戶一般會把土地流轉給自己的親戚鄰居等本村的村民,很少轉給其他人,從而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流轉的對象是留守的勞動力,也造成了對土地的科技投入不足,依舊持續粗放經營,土地的利用率較低,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且部分地區如冠縣還存在土地流轉面積不大的問題,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影響土地流轉。
1.4 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雖然近幾年來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但是城鄉二元化的壁壘尚未完全打破,現行戶籍制度的弊端依然持續顯現,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雖然生活的地域發生了改變,職業發生了改變,但是其身份并未發生改變,從農民變成農民工并不足以讓其以市民的身份在城市生活,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足以給他們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因此,土地對于這些農民來說,依然承擔著社會保障功能,這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的流轉。
2 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2.1 擴大宣傳、提高認識 當前國家實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為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此,應該把握時機,擴大宣傳,提高認識,增強推進土地流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各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應該從國家政策的長期穩定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等各個角度,廣泛宣傳,幫助農民提高認識,給農民算算效益賬,促使廣大農民由小農經營理念轉變為規模化生產經營理念,并充分認識到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事關“三農”問題的妥善解決。搞好土地流轉,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各方利益主體的關系、土地流轉與現代農業的關系、種植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關系,以統籌城鄉發展。
2.2 完善法律、規范過程 要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首先必須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明確集體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主體,對土地轉讓的用途、期限以及估價,土地轉讓的程序、權責等方面進行細化。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指導制度,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的主體和條款,并對合同進行備案和登記,盡量減少土地流轉過程中各種糾紛的產生。地方政府應切實履行職責,全面掌握本轄區內土地流轉的情況,以便協調處理土地流轉的一系列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的問題。
2.3 探索新途徑、多渠道地流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其中規定的前4種方式,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土地流轉方式,除此之外還有代耕、入股、抵押、繼承等若干種方式。每一種土地流轉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選用。除了這幾種之外,還可以對土地流轉的途徑進行積極地探索,大力培養和扶持種田能手,形成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流轉,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發揮好委托代種、土地托管和聯營等流轉新方式的優勢,促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4 健全組織、提供服務 由于缺乏專業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導致土地流轉信息不暢通,阻礙了土地流轉。因此,應該建立健全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和發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立土地供需雙方的溝通平臺,暢通土地流轉信息,提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各個方面的咨詢,形成完整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由散戶到中介到大戶的有序流轉。同時,中介組織還應該協調解決糾紛,做好風險預警,探索開展土地信托、抵押融資等社會化服務工作。政府應該改善農業投資環境,為土地流轉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制定促進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小城鎮建設方面提供更有利條件。
2.5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勞動力轉移 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促進土地流轉,必須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這就需要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繼續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健全個人與社會相結合的低收入農民的生活保障,繼續推進“異地高考”,解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問題,消除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
3 結語
農村土地流轉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通過鼓勵和積極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地流轉土地,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將被撂荒、利用率低的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集中于大戶實行規模經營,一方面帶動農戶加入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體系;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建立新型社區,縮小城鄉差別,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給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早日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朝喜,劉建軍,李翠華,等. 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09(2).
[2]徐全永. 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10(2).
[3]黃祖輝,王朋.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鐘漲寶,狄金華. 農村土地流轉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J].江蘇社會科學,2008(1).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