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廣飛 黃超
摘 要:記述了安徽省2011年發現的新入侵害蟲——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發生及防治情況。目前扶桑綿粉蚧在安徽省的阜陽市潁州區、安慶市大觀區、迎江區有發生,在行道樹及棉花上發現扶桑綿粉蚧的為害。論文介紹了扶桑綿粉蚧在安徽省的發生分布情況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扶桑綿粉蚧;安徽;分布;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8-58-02
2008年8月,廣州市首次發現扶桑綿粉蚧,該蟲是一種新入侵的危險性害蟲,可危害18科55種植物,對我國棉花和蔬菜等多種作物的安全生產構成威脅[1]。隸屬于半翅目、蚧總科、粉蚧科、綿粉蚧亞科、綿粉蚧屬。英文名稱為solenopsismealybug[2]。據文獻記載,該蟲原產北美大陸,對扶桑綿粉蚧在中國的風險分析結果表明:海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重慶、湖北、安徽、上海、江蘇、山東、河南17個省市區的大部分區域,新疆、四川、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內蒙古11個省市區的部分地區,都是該蟲的適生區,在中國的危害風險性很大[1]。2009年2月3日該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2010年5月5日,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第1380號公告將該蟲列入檢疫性有害生物。2009年1月19日農業部辦公廳下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扶桑綿粉蚧調查的通知》,要求全國各省市區開展調查;2010年12月22日,農業部辦公廳下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桑綿粉蚧植物疫情情況的通報》,截止到2011年年底,扶桑綿粉蚧在我國的11個?。▍^)105個縣(市、區)發生。2011年8月,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植保站在木槿上首次發現該植物疫情。2012年9月,在安徽省的安慶市迎江區的棉田內再次發現該植物疫情,這也是繼江西省之后,我國第二例在棉田上發現該植物疫情。疫情發生后,安徽省根據應急預案對該疫情進行了有效處理,并報道了扶桑綿粉蚧疫情在安徽省的發生、分布及防治情況,對其檢疫與防控措施提出了建議。
1 危害性
扶桑綿粉蚧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植物的幼嫩部分,包括嫩枝、葉片、花芽和葉柄,以雌成蟲和若蟲吸食植物葉片、枝條、嫩莖、根、果實等的汁液,影響植株生長,果實被害后常結實少、變小、畸形。另外,分泌蜜露污染葉片,導致病害發生,降低了葉片的光合作用功能。受害植株生長勢衰弱、生長緩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花脫落,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蟲量大時也可寄生在老枝和主莖上[3]。2005年以來,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棉花上該蟲爆發成災,給當地棉花種植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006年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棉花減產12%,2007年減產達到40%。為防治該蟲,2007年旁遮普地區兩個月內用于購置農藥的費用達1.214億美元。
2 生物學特性、寄主及傳播途徑
2.1 生物學特性 扶桑綿粉蚧是多食性昆蟲,成蟲體長3mm,體粉紅色,表面覆蓋蠟狀分泌物。多營孤雌生殖,卵產在卵囊內,雌蟲可產卵600粒,且多數孵化為雌蟲。卵經3~9d孵化為若蟲,若蟲期22~25d,正常情況下25~30d一代,每年發生代數高達15代。雄蟲的存活時間很短,只與雌蟲進行交配,并不取食。在冷涼地區以卵或其它蟲態在植株上或土壤中越冬,熱帶地終年繁殖。由于該蟲繁殖量大,種群增長迅速,時代重疊嚴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很少有天敵可以控制該蟲。
2.2 寄主 扶桑綿粉蚧的寄主范圍廣泛,據文獻材料記載,僅在巴基斯坦就有18科55種之多。主要寄主有:棉花、扶桑、茄、番茄、芝麻、向日葵、南瓜等。2009年浙江省開展的扶桑綿粉蚧調查結果顯示,該蟲在浙江的寄主作物有19科29種,其中糧食作物2種、蔬菜5種、草本花卉5種、半藤本灌木或小喬木觀賞植物6種、雜草11種[4]。
2.3 傳播途徑 扶桑綿粉蚧最早發現于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公園,后陸續發現于美國的其他州及北美的墨西哥和南美的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巴拿馬、智利、阿根廷和巴西。2005年傳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后又在印度、泰國、澳洲、西非和我國的臺灣發現。國際棉花咨詢中心認為,該蟲是一種擴散迅速、危害嚴重的棉花重大害蟲。扶桑綿粉蚧若蟲可以從病株轉移到健康植株。低齡幼蟲可隨風、水、動物、人、器械攜帶擴散,傳播到健康植株危害。蟲體具蠟質層,常被動的粘附于田間使用的機械、設備、工具、動物或人體上而傳播、擴散。若蟲可以隨灌水傳播。長距離傳播主要隨染蟲的植物及其植物產品的調運。螞蟻等粉蚧的共生者常會將若蟲從染蟲的植株搬運到健康的植株上。
3 安徽省疫情發生后采取的防治措施
3.1 發生情況 2011年8月,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植保站在市區行道樹木槿上首次發現該植物疫情,共3株木槿受害。2012年9月,在全省的第二輪疫情普查中,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首先在安慶市迎江區安徽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的的實驗棉田內再次發現該植物疫情,此次疫情發生面積為400㎡。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又在該市大觀區的棉田內發現扶桑綿粉蚧疫情,疫情發生面積934㎡。
3.2 采取的防治措施
3.2.1 制定并啟動應急預案 針對扶桑綿粉蚧的發生危害特點及我省種植結構,2012年5月,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在六安市舒城縣召開全省植物檢疫會議,全省60多位市、縣、區植保植檢站站長參加了會議。針對扶桑綿粉蚧在我省的發生情況,會議舉辦了扶桑綿粉蚧專題講座,培訓了普查技術,明確了重點普查區域及主要寄主作物。會后,各市縣區植保植檢站根據省植物保護總站的統一部署,對轄區內的農作物、花卉、行道樹、雜草等為普查重點,開展全面普查。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聯系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安徽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相關專家,組成了安徽省扶桑綿粉蚧防控技術小組,由分管植物檢疫的副站長任組長,統籌組織全省植保骨干力量,會商防控技術方案,制定并下發了《安徽省扶桑綿粉蚧防控技術方案》。
3.2.2 阜陽市疫情處理辦法 2011年阜陽市發生的扶桑綿粉蚧疫情是我省首次發現,省農委等領導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處理方案。在疫情發生后,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立即發文要求全省各地再次組織普查,重點普查花卉及行道樹等扶桑綿粉蚧的寄主植物,經普查,在安徽省的其它地區沒有發生。由于此次疫情發生的范圍很小,疫情局限在行道樹上,周邊無農田,危害較輕,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和阜陽市植保植檢站對疫情采取了燒毀的處理措施,將感染扶桑綿粉蚧的木槿砍伐后集中燒毀。
3.2.3 安慶市疫情處理辦法 安慶市的疫情發生區屬于沿江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很大,安慶市成立了以市農委主任為組長,市農委總農藝師、市種植業局長為副組長的扶桑綿粉蚧防控小組,統籌組織協調全市扶桑綿粉蚧的防控工作,組織制定各項防控意見和措施,督查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情況。2012年9月6日,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檢疫科奔赴安慶市,現場指導扶桑綿粉蚧疫情的防控。由于此時扶桑綿粉蚧世代重疊嚴重,按照《安徽省扶桑綿粉蚧防控技術方案》的要求,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對已經發生為害的田塊采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1)2.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2)4.5%氯氰菊酯1 500倍;(3)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以上農藥每667m2加15mL有機硅助劑,每隔7~10d噴1次,連續3~5次,施藥后,發生為害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和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聯合對兩期疫情采取鏟除就地集中銷毀的辦法處理;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組織人員對發生扶桑綿粉蚧的田塊噴施觸殺型滅生性除草劑(667m2用20%百草枯水劑250g)加防治扶桑綿粉蚧殺蟲劑(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100mL加15mL有機硅助劑)。在扶桑綿粉蚧寄主植物枯死后,組織工作人員將扶桑綿粉蚧寄主植物鏟除、就地集中。2012年11月30日,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聯合安慶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及安慶市轄區各縣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的植物檢疫員對集中后的扶桑綿粉蚧寄主植物進行燒毀處理。
4 存在的問題和防治意見
4.1 扶桑綿粉蚧疫情傳入我省來源不明 2010年,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第1380號公告將扶桑綿粉蚧增列為全國農業、林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公告要求全國各地植物檢疫機構開展調查,截止到現在,全國共11個?。▍^),105個縣(市、區)發生該疫情。我省安慶市屬于沿江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很大,棉種多為本地繁育。截止目前,疫情的來源尚無確定,筆者認為,雖然我國于2008年在廣州首次發現扶桑綿粉蚧,但推測應為早年就入侵我國,只是蟲口數量少,危害輕而未被及時發現。
4.2 疫情排查、封鎖、控制和撲滅任務重,人員、經費欠缺 我省幅員遼闊,扶桑綿粉蚧在我省的寄主繁多,周邊各省市也有疫情發生,疫情的普查、監測等需要大量人力、資金保障。
4.3 疫情撲滅阻力大 在疫情處理過程中,因燒毀棉花給農戶及科研單位造成的經濟損失,沒有補償及賠償的相關規定,在疫情撲滅時受到一定的阻力。建議政府制定補償措施,明確補償政策、標準、數額等級標準,便于今后疫情的撲滅。
4.4 防治意見 扶桑綿粉蚧是一種危害風險性很大的檢疫性植物疫情,盡快查清扶桑綿粉蚧在我國的傳播途徑及如何應急控制其危害已成為新的研究課題。建議各地植物檢疫機構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扶桑綿粉蚧的嚴重危害性;加強植物檢疫力度,控制該疫情的傳播,嚴禁從疫情發生區調運受污染的蔬菜、花卉、種子等植物及植物產品;制定應急預案,對本地區的扶桑綿粉蚧繼續開展調查監測,對疫情發生區嚴密監測,采取積極果斷滅蟲措施,對所有扶桑綿粉蚧危害的植物植株進行藥劑處理;加強技術儲備,篩選有效的農藥品種和在疫情發生區域或該蟲的原發生地尋找和引進有效的天敵種類,防治該害蟲。
參考文獻
[1]武三安,張潤志.威脅棉花生產的外來入侵新害蟲—扶桑綿粉蚧[J].昆蟲知識,2009,46(1):159-162.
[2]TinsleyJ.D.Anants,_nestcoccidfromNewMexico[J].Can Entomol,1898,30(2):47-48.
[3]陸永躍,曾玲,王琳,等.警惕一種危險性綿粉蚧入侵中國[J].環境昆蟲學報,2008,30(4):386-387
[4]周灣,林云彪,許鳳仙,等.浙江省扶桑綿粉蚧分布危害調查[J].昆蟲知識,2010,47(6):1 231-1 235.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