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華 趙文路 宋清斌等
摘要:研究了轉Bt基因抗蟲棉蕾期綠盲蝽百株3齡以上若蟲數量與棉花產量損失率的關系,并組建了相關式:Y=-2.1276+0.8823X。測定了轉Bt基因抗蟲棉不同產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標,經分析提出轉Bt基因抗蟲棉蕾期的防治指標為百株3齡以上若蟲5~7頭。
關鍵詞:轉Bt基因抗蟲棉;蕾期;綠盲蝽;防治指標
中圖分類號:S435.622+.9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8-0113-02
綠盲蝽(Lygus lucorum Mayr)自2003年以來連續大發生,棉花受害嚴重,現已上升為北方棉區主要害蟲優勢種。轉基因抗蟲棉被綠盲蝽為害后,出現嚴重的“破葉瘋”現象,蕾鈴大量脫落,伏前桃、伏桃和總成鈴率明顯降低,導致棉花產量和品質大幅度下降。目前關于其轉Bt基因抗蟲棉綠盲蝽的防治指標,特別是轉Bt基因抗蟲棉蕾期綠盲蝽的防治指標仍是沿用經驗性指標。為了提高綠盲蝽防治的科學性,進行了本項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方法
2011~2012年于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良種場轉Bt基因抗蟲棉田進行。棉花品種為魯棉研28號,以百株綠盲蝽3齡以上若蟲量作為防治指標的標志。于蕾期綠盲蝽若蟲發生初期(6月中、下旬)設百株3齡以上若蟲3、6、9、12、15、18頭,共6個處理,以藥控無蟲區為對照。各處理小區面積為30 m2,順序排列,重復2次。處理小區間均留2行保護行。
根據實踐經驗,設定每公頃皮棉產量1 500、1 350、1 275、1 200、1 125 kg共5個產量水平。根據目前防治蕾期綠盲蝽每公頃單次的成本費為205元(包括藥費75元,用工費120元和藥械折舊費10元),皮棉單價為18元/kg,防治效果為85%,校正系數為3,按下式求得不同產量水平下的經濟允許損失率(Y′)。然后將Y′作為Y代入組建的相關式(Y= a+bX)中,求得的X值即為不同產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標。最后根據棉花不同產量水平下的經濟允許損失率,確定經濟動態防治指標。
2結果與分析
2.1蕾期綠盲蝽百株若蟲量與棉花產量的關系
將測得的百株蕾期綠盲蝽3齡若蟲數量下的小區產量及其產量損失率列入表1,可以看出轉Bt基因抗蟲棉的產量損失率均隨著蕾期綠盲蝽百株若蟲量的增多而增大。用Microsoft Excel求得百株蕾期綠盲蝽3齡若蟲量與棉花產量損失率的相關式為:Y=-2.1276+0.8823X,R=0.9840,N=6,P<0.001,相關關系極顯著。
3小結
根據山東省目前轉Bt基因抗蟲棉的產量水平一般為1 125~1 500 kg/hm2,并考慮在生產上便于實施應用,分析建議轉Bt基因抗蟲棉蕾期綠盲蝽的防治指標為百株3齡以上若蟲5~7頭為宜。本項研究是以3齡以上若蟲作為防治指標的標志,但實施時,可能由于該代若蟲齡期參差不齊和因棉花播期不同而生長發育進度不一,故對防治指標應酌情靈活掌握,以免貽誤防治時機。
參考文獻:
[1]牟吉元,李照會,牟少敏,等. 第4代棉鈴蟲防治指標的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95,26(4):435-437.
[2]徐洪富,牟吉元,王夙延,等. 夏玉米、夏花生棉鈴蟲防治指標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1999,1:34-35.
[3]范廣華,李冬剛. 不同生態因子對抗蟲棉綠盲蝽發生消長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 2008, 2: 75-6, 80.
[4] 范廣華,李冬剛,李子雙,等. 不同生境對抗蟲棉綠盲蝽及其天敵發生動態的影響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9,7 (4) : 728-733.
[5]范廣華,李冬剛,李子雙. 轉基因抗蟲棉棉盲蝽的發生規律及種群數量動態調查[J]. 山東農業科學,2010,5: 92-93.
[6]范廣華,宋清斌,趙文路,等.棉田不同方式插種向日葵對綠盲蝽種群數量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2011,11: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