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盛 莊乾營 李麗莉等
摘要:以不同濃度的48%樂斯本EC對日光溫室棕櫚薊馬成蟲進行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室內測定結果表明:48%樂斯本EC對棕櫚薊馬成蟲的LC50值為21.046 mg/L。田間試驗結果表明:48%樂斯本EC 666.7m2用量(下同)30~60 g植株噴霧+100 g地面噴霧或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對棕櫚薊馬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48%樂斯本EC;棕櫚薊馬;室內毒力測定;田間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Q965.9:S481+.9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8-0115-03
棕櫚薊馬(Thrips palmi)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是一種世界性害蟲[1]。該害蟲寄主范圍廣,尤其喜食茄科、葫蘆科等蔬菜[1],除對寄主植物造成直接危害外,還傳播多種病毒病,造成作物產量的重大損失[2]。棕櫚薊馬曾在拉丁美洲、日本等地蔬菜上暴發成災[3,4],20世紀90年代造成浙江蔬菜大面積受害[5],是我國蔬菜生產的潛在威脅。
棕櫚薊馬個體小、隱匿性強、種群增長快,在日光溫室條件下防治困難[6]。為篩選對該害蟲有較好防治效果的藥劑,明確其施用技術,本試驗以不同濃度的48%樂斯本EC對棕櫚薊馬成蟲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48%樂斯本EC,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10%吡蟲啉WP,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主要儀器設備
HPG-280H光照培養箱,Nikon SMZ745T解剖鏡,Munger Cell 玻璃板[7],吸蟲器(直徑為0.6 cm的玻璃管連接橡皮管制成),CO2氣體釋放瓶,移液器,新加坡利農噴霧器等。
1.3試驗方法
1.3.1室內毒力測定
①供試蟲源:供試棕櫚薊馬成蟲采自濟南市商河縣玉皇廟街道辦事處太平村日光溫室菜椒植株上,室內用菜椒苗飼養2 d,選取大小一致的雌成蟲做供試蟲源。
②測定方法:采用浸葉法。供試藥劑在預測基礎上用蒸餾水按1∶2比例稀釋成5個濃度,48%樂斯本EC有效成分含量分別為80、40、20、10、5 mg/L;10%吡蟲啉WP有效成分含量分別為120、60、30、15、7.5 mg/L。選取新鮮平整的菜椒葉片,清洗晾干后分別在藥液中浸泡10 s,待葉片藥液晾干后正面向上夾入 Munger Cell 玻璃板(葉片下鋪1張直徑為9 cm的濾紙并加適量的蒸餾水以保濕)。用吸蟲器取20~24 頭棕櫚薊馬雌成蟲,用CO2氣體麻醉5 s后移入Munger Cell 玻璃板圓形空間菜椒葉片上,迅速用另一玻璃板封口并以鐵夾固定。在解剖鏡下觀察記錄每Munger Cell 玻璃板內活蟲數(以棕櫚薊馬不能正常爬行為死亡標準)。將Munger Cell 玻璃板正面向上置于溫度為(25±1)℃、相對濕度70%、光照16 ∶8的光照培養箱中,48 h 后觀察棕櫚薊馬活蟲數。每處理重復4次,以清水處理做空白對照。
③數據處理方法:按劑量對數和死亡率幾率值的直線回歸法,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數據處理。
1.3.2田間藥效試驗
①試驗地概況:試驗在濟南市商河縣玉皇廟街道辦事處太平村日光溫室菜椒上進行,供試菜椒品種為紅羅丹,2011年8月25日定植,666.7m2栽2 500株左右,試驗時菜椒為結果期。②試驗處理:試驗設8個處理,具體見表2。小區面積40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4次。
③噴藥和調查方法:2012年5月15日噴藥1次,藥械為背負式新加坡利農噴霧器。植株噴霧666.7m2用水量為70 kg,土壤處理666.7m2用水量為30 kg。
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 d調查殘存活蟲數。調查方法: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固定4株菜椒,每株菜椒上隨機選取5朵花,記錄其上棕櫚薊馬活蟲數。每次調查均在早上6∶00~7∶30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室內毒力測定
試驗結果(表1)表明,樂斯本對棕櫚薊馬成蟲的LC50值為21.046 mg/L,對照藥劑吡蟲啉對棕櫚薊馬成蟲的LC50值為35.056 mg/L,相對于吡蟲啉,棕櫚薊馬成蟲對樂斯本的敏感性較高,其敏感系數為1.67。
2.2田間藥效試驗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應用48%樂斯本EC防治棕櫚薊馬,同單獨在植株上噴霧相比,植株噴霧結合地面藥劑處理在施藥后期具有更高的防治效果,表現出較好的持效性。
藥后1 d,48%樂斯本EC(666.7m2用量,下同)60 g植株噴霧+100 g地面噴霧、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的更正防效分別為78.91%、79.24%,與標準對照10%吡蟲啉WP 40 g植株噴霧的更正防效(77.20%)相近,無顯著差異;48%樂斯本EC其它處理的更正防效為61.82%~71.46%,在48%樂斯本EC植株噴霧劑量相同條件下,植株噴霧結合地面施藥處理與單獨植株噴霧的效果無顯著差異,均顯著低于標準對照的效果。
藥后3 d,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100 g(666.7m2用量,下同)地面噴霧、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的更正防效分別為86.45%、83.19%,與標準對照處理的更正防效(84.68%)相近,無顯著差異;48%樂斯本EC其它處理的更正防效為55.85%~77.68%,在48%樂斯本EC植株噴霧劑量相同條件下,植株噴霧結合地面施藥處理顯著優于單獨植株噴霧處理,但各處理均顯著低于標準對照的效果。
藥后7 d,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100 g地面噴霧處理的更正防效為87.48%,顯著優于標準對照處理的更正防效(82.66%);48%樂斯本EC 30 g+100 g地面噴霧、48%樂斯本EC 60 g植株噴霧處理的更正防效分別為81.62%、81.53%,與標準對照處理的效果相近,無顯著差異;其它處理的更正防效為56.27%~68.89%,顯著低于標準對照的效果。
3小結與討論
3.1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相對于對照藥劑吡蟲啉,日光溫室棕櫚薊馬對樂斯本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是防治棕櫚薊馬的較好藥劑。
3.2采用植株噴霧方式防治棕櫚薊馬,48%樂斯本EC 666.7m2用量60 g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棕櫚薊馬個體小、具有隱匿性,植株噴霧須均勻周到,并且應在棕櫚薊馬發生初期進行防治。
3.3在日光溫室中,棕櫚薊馬成蟲、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在菜椒植株上危害,三齡若蟲、四齡若蟲則在土壤發育,因此,在棕櫚薊馬的防治過程中,注重植株和土壤同時用藥對于有效防治該害蟲具有重要意義。田間藥效試驗表明,48%樂斯本EC 666.7m2用量30~60 g植株噴霧+100 g地面噴霧,自藥后3 d起其效果顯著優于相同劑量的植株噴霧處理,且藥后7 d對棕櫚薊馬成蟲保持較高的防治效果,顯示出較好的持效性,在生產中可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維球.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0,556-561.
[2]Kato K, Hanada K,Kameya-Iwaki M. Melon yellow spot virus distinct species of the genus Tospovirus isolated from melon[J].Phytopathology,2000,90(4):422-427.
[3]李人柯.菜喜防治節瓜薊馬田間藥效試驗[J].長江蔬菜,2000,4:16-17.
[4]吳建輝, 林莉.10%除盡懸浮劑防治節瓜薊馬田間藥效試驗[J].廣東農業科學,2008,2:63-64.
[5]貝亞維,顧秀慧,高春先,等.溫度對棕櫚薊馬生長發育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1996,8(5):312-315.
[6]鳳舞劍. 淺析設施蔬菜棕櫚薊馬難防的原因與對策[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 6:174.
[7]Munger F.A method for rearing citrus Thrips in the laboratory[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942, 35( 3) : 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