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一
摘 要:隨著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等無形資產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考察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各自的特點和趨勢,以中原經濟區中河南省南陽市為例,討論中原經濟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和發展。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74-03
引言
《中原經濟區規劃》的正式發布,意味著涵蓋河南、山西、安徽、山東、河北五省多市的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中明確指出,中原經濟區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要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提升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影響力,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這為中原經濟區的文化發展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原地區的文化等無形資產已經成為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與旅游的耦合發展是實現中原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最好辦法。首先,文化與旅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耦合性,旅游是物質的,但其表現形式卻是文化的。文化遺產、社會文化活動、環境與自然等屬于文化的內容與旅游產業的核心業務聯系緊密,文化中的出版印刷業和著作文獻、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頻媒體、視聽媒體、體育和游戲等方面則是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交叉領域。其次,旅游在當代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的概念或者說是文化的范疇,人們的旅游行為服從著文化的牽引或指導。再次,旅游是傳承和弘揚文化的最好載體。通過旅游的發展,內涵豐富的傳統優秀文化得到了傳播,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延伸、拓展和創新。
本文在探討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各自特點和趨勢的基礎上,認為中原地區旅游業應該在中原經濟區整體規劃的框架內,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這是既能保護華夏民族文化傳統又能促進中原地區旅游實踐發展的新的模式。在國內外都有文化旅游成功的模式,在國外就有很多專門組織去維也納欣賞歌劇表演,去米蘭參觀時裝表演的旅行團隊。在我國各地也有很多節慶活動,如各種拜祖大典、印象類實景演出等。因此,在中原經濟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對華夏文化的保護時,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地域特點做好文化旅游的發展工作。本文試圖以中原經濟區中的河南省南陽市為例討論中原經濟區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耦合發展。
一、國內外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趨勢
在當今世界,文化產業已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且是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旅游產業也深深地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滲透、交叉。旅游創意產業在國外已經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新西蘭于2003年發起了全國性的組織——“創意旅游新西蘭”。該組織認為,“創意旅游”自旅游開發之初就已存在,只是近年來這一概念才被提出。歐洲旅游與休閑教育協會執行委員格利戈·理查德是這一概念的發起者之一,并于2007年12月出版專著《旅游、創意與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4年建立了創意城市網絡,且2006年給出了“創意旅游”的定義,并于2008年9月舉辦了關于旅游創意的主題會議。在實踐界也有諸多地區或城市開始發展旅游創意產業,如南非約翰內斯堡將旅游業和創意產業——當地最重要的兩個產業聯合發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國內,對旅游創意的關注與近年來創意產業的興起幾乎是同步的。在紹興市召開的“2006江浙滬旅游市場論壇”上,有旅游專家呼吁“旅游賣的不是資源而是創意”,還有學者撰文呼喚“以文化創意提高民俗旅游的開發水平”。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中對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指為了滿足旅游者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劃設計的文化活動內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參與的活動,以及為此而必備的制度安排和設施條件。”文化創意思想滲透到旅游業各個領域和分支,無論是廣告、動漫、時尚與時裝設計等現代創意產業,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表演藝術等文化產業,都能夠與旅游業相結合,并產生強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是國家“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提出優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文化與旅游、體育等行業融合,提高國民經濟的文化附加值。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2012年,以“文化融合科技,創新引領轉型”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召開,其中旅游商品館立足旅游消費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從“比購、比吃、比看、比住”等多方位深入挖掘京城特色,開辟了一條旅游商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二、中原經濟區發展旅游創意產業基礎與模式選擇
(一)中原經濟區發展旅游創意產業的基礎
一是底蘊深厚的華夏文化、東方文化所蘊涵的意境、悠遠的韻味千百年來長盛不衰,并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成為世界聞名源流中最富生命力、包容力和延續性的一脈。中原經濟區的五個省都是漢族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典型,在這里,漢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等保存完好。以中原文化為載體的旅游創意產業,必將因此獲得強大的競爭力。二是雄厚的人才基礎。中原經濟區覆蓋人口近2億,擁有大量受到良好教育、高素質的創意人才。三是民間藝人待開發。經過歷史的積淀,中國功夫、歌舞、戲劇等,在經過甄選和系統的專業培訓之后,將為創意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和智力支撐。
(二)中原經濟區旅游創意產業鏈發展模式
所謂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就是文化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實現對接的產物,如何實現兩者完美對接之后而產生的雙輪驅動效應,是中原經濟區文化旅游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中原經濟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鏈模式的運行機制。發展旅游創意產業,目的是為了實現旅游與文化的緊密結合,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區域經濟的結構優化與規模增長。因此,中原經濟區文化旅游產業鏈發展模式應包括以下層面:首先是思想上樹立整體主義發展觀,充分認識旅游和文化的互動性、交叉性和滲透性,走“文化資源挖掘—商品開發—展示—深化發展”的旅游文化產業科學發展之路。其次,在產品開發上,結合本地旅游資源與旅游市場的需求特點,積極挖掘本區域的文化元素,開發特色旅游創意產品。通過創意產品傳播地域文化,提升文化產業和創意手段的結合,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再次,在企業組織層面上,應立足于全產業價值鏈,重點發展高端價值鏈。在發展鼓勵國有文化公司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重視和鼓勵民營文化公司的發展,加強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強化區內外的企業合作發展、資源與信息共享機制建設。
中原經濟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鏈模式應注意的問題:一是要實現文化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中各大產業要素的對接。二是要實現文化產業鏈中各要素與旅游市場的對接,開發區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三是實現旅游產業鏈與五個省的省域文化、市域文化的對接,這就需要對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進行準確、深入的挖掘,再通過旅游產業鏈中的各大要素進行演繹和包裝。四是在對接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旅游業對當地文化造成負面影響,通過文化和遺產保護項目的實施用于保護當地的文化。
三、中原經濟區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策略——以南陽市旅游創意產業為例
(一)南陽市旅游創意產業發展基礎
1.旅游業發展迅猛,產業基礎強大
南陽市旅游業從20個世紀末起步,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充滿活力,已成為展示南陽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推動南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接待游客人數從2001年的130萬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 301.42萬人次,旅游收入從2001年的3.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21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旅游經濟已成為南陽市的重要支柱經濟,遠遠高出市內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而且帶動著全市第三產業總量平均10%的速度迅速壯大。
從2003年開始,為充分利用旅游在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動力作用,政府開始實施旅游帶動戰略,尤其關注旅游購物品業的發展。隨著旅游的持續快速發展,南陽市的產業結構和旅游商品(旅游工藝品)結構日趨合理,旅游企業數量逐漸增多,規模日益壯大。截至2011年底,南陽市有32處A級景區,其中11處為4A級以上景區;有星級飯店47個,旅行社115家。
旅游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旅游商品品種不斷豐富,出現了一些知名品牌。一大批從事旅游商品開發的骨干企業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培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企業和拳頭產品,還進一步推動了旅游商品產品結構的合理化,產品不斷體現出藝術化、科技化,附加值得到極大的提高。特別是玉雕玉化,2011年南陽市擁有各類玉雕加工企業(戶)15 000家,經營門店兩萬多個,從業人員35萬人,年產值達200多億元,已成為國內最具實力的玉雕生產、加工、貿易集散地。
2.中原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
南陽市歷史聞名,是河南省的旅游資源大市。南陽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兩張王牌是南都漢文化和衙署文化。其他,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等自然風光。南陽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春秋時有秦相百里奚,越國大夫、商圣范蠡;東漢時有光武帝劉秀、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三國時有享有“智圣”美譽的蜀相諸葛亮躬耕于臥龍崗上。當代更是群星璀璨,建筑學家楊廷保、考古學家郭寶鈞、歷史學家董作賓、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姚雪垠、五筆字形的發明人王永民等都生于南陽,長于南陽。南陽民間文化豐富,宛梆、漢文化、四圣、民俗文化,玉雕、烙畫、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品,歷史悠久,藝術精湛。這里古今結合的民間文化為南陽市發展旅游創意產業提供了高體驗性和高附加值的創意元素。
3.突出大項目帶動作用,建設產業集聚區
建設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是發展旅游創意產業的重要措施。2010年,南陽市出臺了《南陽市臥龍崗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以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智慧文化為靈魂,以臥龍崗位文化地標,逐步筑起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高地。臥龍崗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占地10平方公里,規劃項目20個,預計投資106億元,是文化強市與旅游立市戰略發展的動力源。該積聚區重點培育文化旅游主體產業,包括打造城市的文化門戶和旅游地標、開發智慧特色文化體驗產品、培育高附加值旅游購物集聚區、構建各類要素聚集的綜合服務區等。同時,以南都創意谷為載體,把玉藝術品創意、漢畫創意、楚韻漢風影視演藝創意和民間工藝品創意產業培育為集聚區的戰略支撐產業,形成新競爭力,增強聚集區產業發展的持續性。2015年,集聚區文化旅游綜合收入將達到14.35億元,將成為南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吸引地、各類生產要素的集聚地、核心品牌的體現地、文化旅游消費的集中地和“休閑南陽”的游客集散地和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增長極。
雖然文化旅游融合的概念提出的時間不長,但是南陽市注重開發諸葛亮與臥龍崗的優勢文化品牌。2012年,農歷八月二十八,為紀念諸葛亮仙逝1778周年,舉辦了第八屆中國·南陽·敬拜智圣諸葛亮盛典。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在敬拜智圣諸葛亮的同時注入新的時尚文化元素,如“南陽玉器精品展銷”、“漢風秋月”仿漢歌舞表演、千人齊誦《出師表》及民間團體表演。
4.重點保護文化遺產,發展文化體驗旅游
南陽市擁有多種類型的國家級文化保護項目,為今后南陽文化旅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國家發改委、文化部、文物局等七部委出臺的《國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中共涉及68個建設項目,其中,南陽市的桐柏淮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陽知府衙門、內鄉縣衙、社旗山陜會館、社旗縣賒店鎮古鎮、宛城區民主街解放路街區、淅川縣文物保護展示用房和八里崗遺址保護等8個項目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占規劃項目總數的12%。在“十二五”時期,這些項目的設施將使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利用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推動南陽的文化旅游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南陽市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策略
1.深入挖掘與整合地域文化
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南陽自春秋以來的四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資源體系。需要對全市文化旅游資源狀況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徹底弄清文化家底,篩選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精髓,盡快讓那些塵封的文化精髓重現于世,綻放出新的光彩。在諸多文化元素中,本土文化最具誘惑力和競爭力,南陽要特別注重對楚漢文化、官署衙門文化、淮源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商業文化、餐飲文化、曲藝文化、作家文化、手工藝文化等本土文化的挖掘,找準南陽文化的優勢和亮點,為跨越性地發展南陽的文化旅游產業奠定基礎。加大國有文化旅游經濟成份的改組、改造和改制的力度,組建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旅游企業集團。注重對民營資本投入到整理和挖掘地域文化工作中去,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良性發展機制,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形成文化旅游發展的規模效應。
2.開發地域特色明顯的旅游產品體系
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實施精品定制和大宗商品批量相結合,以玉雕產業發展為引領,促進龍頭企業集中設計和本地村鎮手工生產,兼顧本地手工生產和外地先進生產設施設備協助等策略。南陽市旅游創意產業重點發展的領域有:一是玉雕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南陽已有的國內品牌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延伸產業鏈,發揮全國集散中心的作用,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玉雕生產加工創意產業鏈。二是南陽文化演藝產業,深入挖掘南陽的曲藝文化、作家文化、紅色文化、官署衙門文化等,整合現有資源,加強特色建筑群落、民間風俗展示、文藝演出和地域藝術精品制作表演和展示。三是充分利用快速發展的節會經濟,創建節慶文化品牌,如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玉雕節、寶玉石博覽會等,逐步培育出具有南陽文化特色的節慶文化產品。
3.加強創意產品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在區域創新系統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上、形成上加大投入。一是要建立在地區內文化部門、旅游部門、商業部門和政府、企業、中介組織等機構參與基礎上形成的南陽創新系統。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與文化產業的相互融合,注重采用先進科技改造文化產品生產、經營以及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建設好創新服務體系,強化創新人才的培育服務,出臺促進創新的政策與管理措施,在科教投入、信息情報、技術市場和各種社會服務機構的建設上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4.形成有利于產業積聚的空間布局
通過項目牽動,建立文化旅游示范產業基地,構建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構建文化生態與經濟生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實現聚集效益,應該成為南陽市利用旅游發展創意產業的重點工作之一。根據南陽市旅游資源分布和產業基礎現狀,應充分利用A級景區游客資源,大力發展以演藝業、玉雕刻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建成旅游商品展示區;以市區為中心,進一步發展漢文化、四圣文化、玉文化、現代名人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等特色文化,塑造文化之城、水韻南陽的個性城市形象。臥龍崗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打造成南陽市高端文化創意研發中心。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南陽市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等服務業配套,構建專業化的物流中心,以保證旅游創意產品的物質流動。
5.形成完善的商業環境與人才機制
完善市場機制,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的良性循環。鼓勵建立本地和外地研發網絡,舉辦和參加專業會展,構建市場網絡,建立銷售平臺。樹立全員營銷思想,共同建設區域品牌。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產業物流基地,保證產業的流通體系順暢,建立物流和信息網絡與區外景區和博覽會的聯動,以制作過程和成果展示帶動產品銷售;加強執法力度,把保護知識產權落到實處。
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外,更加需要文化研究、創作人才。因此,要在大力加強和利用外部智力的基礎上,調整文化旅游的教育結構和布局,引導和支持骨干院校開設文化旅游行業急需的新專業額新學科,擴大辦學規模。辦好文化旅游的職業學校,開辟職業培訓基地,鼓勵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通過國內外學習培訓、委托培訓、定向培養、雙向交流等途徑,提高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水平。選拔有潛力的中青年文化產業人才到國內外大型文化企業、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學習、研修。
參考文獻:
[1] 胡曉瑛.中原經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旅游開發[J].大舞臺,2012,(5).
[2] 劉麗.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及政策研究[D].鄭州:中原工學院,2010.
[3] 楊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
[4] 尹貽梅,魯明勇.民族地區旅游業與創意產業耦合發展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旅游學刊,2009,(3).
[5] 張琰飛,朱海英.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偶和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2,(10).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