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崇瓊 曾曄 曹惠容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就是經常所說的“學困生”,要想轉變他們,首先需要分析他們成為“學困生”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數學;“學困生”;形成原因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09-02
在實際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個老師都不得不承認,在班上都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學困生”。顧名思義,學困生就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就是經常所說的“差生”或“后進生”。對于教師,平時我們可能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幫助轉化學困生,而忽略了探究學困生產生的真正原因。然而只有了解學困生產生的真正原因,才能讓“學困生”得到較大的轉變。
數學“學困生”當然不是天生就是的,他們之所以成為“學困生”,是因為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不當、學生自身的行為習慣比較差以及家長教育方式欠妥等因素。
一、教師教育方法不當
我們知道,孩子一旦進入小學,每天與學校教師呆在一起的時間最多。而學校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授課本知識的重任,同時還擔負著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任務。如果教師在授課時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或者在批評學生時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或者師生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了解等,就有可能將本來不是“差生”的學生推向“差生”的隊伍。
(一)教師對所教孩子了解不夠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曾直截了當地說:“教育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善于觀察兒童,以及能否從觀察的結果總結出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工作方法。”[1] 教師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具有不同生活背景和復雜心理活動的人。學生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對自己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心理發展的差異性了解不夠,或者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以及興趣愛好和學習動機,那么就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學進度,無法及時理解當天所學內容。等到了小學二三年級后,也變成了所謂的“學困生”。 不僅如此,還由于班級授課制的局限,在教師的統一講解下,學生會了多少、有多少學生會,有時很難把握準。如果教師每天不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以及不太清楚的知識點,也沒有再次給學生講解,那么,部分學生不懂的知識點就會越來越多,最終會形成他們前進中的一種強大阻力,也容易使少部分學生淪為“學困生”。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教師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學困生”有幾種情況。首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每天采取一成不變的模式,甚至照本宣科,一整節課都由教師唱獨角戲,很少與學生互動;同時,要求學生坐姿端正地聽老師講課,既不動手,也不動腦和動口。過分地“按部就班”教學會使得課堂氛圍陷入枯燥、無趣的境地。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單一,單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不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更沒有自制教具或利用生活中現有物品作為教具,那么教學也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創設一些必要的情境,也沒有很好地結合生活實際,也很少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放動畫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數學問題,那么,時間一長,學生肯定會因對數學課毫無興趣而成為“學困生”。
(三)批評教育孩子時不注意方式方法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會針對孩子不遵守紀律、作業錯誤較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等進行批評教育,如果采取當眾諷刺挖苦甚至辱罵的方式,或者給幼小的孩子戴上“差生”的帽子,甚至把孩子貶得一無是處,定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感,從而對該教師產生厭惡情緒、討厭本門學科而成為“學困生”。
二、學生缺乏良好的品質
良好的品質包括既能服從和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同時又能夠獨立完成并檢查自己的作業、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怕苦不怕累等。而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很多“學困生”都是因為缺乏以上品質而造成的。
(一)缺乏學習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首先,不按時帶上學習用品。我們知道,對小學生階段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要養成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教學中,很多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每天都會督促孩子獨自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這樣一類孩子,每天早晨到校之際,不是忘記了帶鉛筆,就是忘記帶數學書或直尺、三角板之類的學習用品,迫使老師每天在監督孩子這方面就得花費太多心思和精力。更為糟糕的是,因為孩子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管理好學習用品的重要性,也就經常出現忘帶書本或掉筆掉書等事情,而該寫作業時沒有本子,沒有直尺、三角板,甚至沒有書。加上老師每天的批評教育,似乎也厭煩了,心理也難免產生抵觸情緒,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造成這些看似細小的習慣卻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效果都帶了很大的不利影響,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不具備這樣的一種品質而成為“學困生”。
其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為,一是隨時帶上與學習無關的書籍而分散注意。小學生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力總的說來是比較差的。如老師明確規定不能帶有關流行游戲的書如《喜羊羊與灰太狼》、《植物大戰僵尸》等到學校,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將其帶到課堂上,乘老師不注意時就偷偷翻看。如果被老師發現,肯定會遭到一頓批評。而孩子受到批評后,就會不開心,結果,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多大心思聽課了。二是坐不住,或與周圍同學說話、打鬧,或想其他的事情。這樣又將面臨批評和指責,甚至引來同學的強烈不滿。久而久之,孩子在全班同學面前沒有尊嚴,也沒有自信。而這種自信和尊嚴的缺乏也會遷移到學習方面,嚴重影響學習效果而淪為“學困生”。
(二)缺乏獨立完成并檢查自己作業的習慣
我們在教數學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學困生”往往也是那些缺乏獨立完成作業并檢查自己作業習慣的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具體包括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完成作業。有的“學困生”做事的速度極其緩慢,比如在規定的時間內只能完成一半的試題,甚至還不到一半。這樣的速度考試時也只能是做不完試題而分數很低。還有的“學困生”,在做習題之前讀題不仔細,甚至根本就不讀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做題,結果都做錯。也有的學生,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家長幫助讀題,結果形成了依賴心理,以后的作業都要依靠別人才能完成,當讓他自己完成時,他就耍賴或拒絕做,甚至威脅家長等。當然,做完作業自己檢查出錯誤的地方也是一種學習能力,但“學困生”往往不喜歡檢查,在他們看來能夠將作業完成已經很不錯了,誰還會去檢查呢?再說,檢查又得花費很多時間,還不如出去玩。長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粗心、做事不認真,或者為了早點玩耍而應付作業等不良習慣。
(三)心理素質差
“學困生”還有一個比較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怕苦怕累。比如,在我們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數學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思維性,往往使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很多學生都對其望而生畏。這也是“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 [2]。再如,當老師要求學生反復訓練100以內的計算題時,這類學生往往就喜歡選擇一部分題來做,或者干脆就不做,寧愿坐在那里玩耍。根據我們的訪談得知,他們認為這么簡單的題目還用得著反復做嗎?似乎理由很充足。還有部分學生,遇到稍微需要動腦筋的題目,就不肯做,認為太難而立即求救于老師或家長。如果要求他獨自思考,他馬上就找到很多托詞和理由。也有個別學生,是因為一直以來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但是偶爾有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夠理想,結果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成為數學“學困生”。其實,我們知道,簡單的題不愿意多做,復雜的題又不肯動腦筋,一旦遇到挫折而不能面對,結果成績肯定不理想。
三、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在小學低段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往往需要家長在家里的及時有效引導。因為學校基本上都會布置家庭作業。再說家長每天在家僅針對一個孩子,時間和精力相對充裕,可以更好地引導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向我們反映,針對孩子數學興趣不高、厭惡數學等情緒而找不到有效的辦法加以引導。比如,一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涉及數字等有關數學問題時,也不向孩子點明,更不用說利用日常生活的一些比如豆類或紐扣等生活用品來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數學思維;也有個別家長從來不輔導孩子做練習,而在檢查時發現孩子作業錯誤很多,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批評一翻甚至打一頓;也有的家長,孩子做數學題,不告訴孩子一些訣竅比如與孩子一起親自做教具,以比較直觀的方式告訴孩子答案的由來;或者也不將孩子錯誤的答題讓孩子收集起來再做,直到弄懂為止。也有家長反映,當孩子遇到困難而家長批評或引導時,孩子這時會做出一些不尊敬父母的行為如對抗甚至踢打父母等行為,每當這時,家長根本就無法引導孩子正常學習數學。而孩子對數學題目的不理解或不懂,以及對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抵觸情緒,也將最終導致孩子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成為數學“學困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形成數學“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授課教師只有認真面對形成的具體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
[1] 黃友安.試論教師了解學生的技法[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2008,(6):70.
[2] 我對初中“數學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幾點認識?[EB/OL].http://nyszly2008.blog.163.com/blog/static/8383581520097185737409/
2009-08-01.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