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各大高校聚集的城市,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因為學生消費群體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主導理念。學生中非理性消費現象已經比比皆是,追究其原因,大多是外界的誘導、自身虛榮心作祟,所受到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缺失造成的。面對大學生中理性消費觀念薄弱的情況,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除了要以一種正常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問題外,還應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消費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表現;對策
一、大學生群體中非理性消費現象的存在
在當今社會中,各種各樣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早已經廣泛存在,作為一個小社會的大學校園自然也不例外。社會時尚潮流的推動,高校大學生追求款式新穎、價格卻異常昂貴的品牌產品,使得他們衣著打扮逐漸“貴族化”。在他們看來,名牌就是自信和高人一等的象征,因此,在大學校園里,“Nike”、“Adidas”、 “Ipad”等外國名牌隨處可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就悄然地存在著。雖然沒有涉及所有人,但這種風氣正迅速的滋生蔓延。
大學生是高消費群體也是社會上所廣泛認知的一個事實。大學生每年的人均消費支出近萬元,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與城鎮仍存在相當大差距的農村家庭,這種超出家庭承受范圍的高消費,除了大學所在的地域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造成的。
二、大學生群體中非理性消費現象的成因
家長的望子成龍心理,使他們努力地幫助孩子加快成長速度;過分的看重面子,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顯得優越于別人,在對孩子的要求中不僅包括了孩子應該做到和可能做到的,甚至還包括了家長喜歡但曾經沒有做到的;再加上家長總想給自己的孩子創造盡可能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但又確實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家長開始“從眾”,別人怎么做,自己就跟著怎么做。
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超前消費更是成為了年輕一代的時尚。分期付款、貨到付款、提前透支等超前消費的方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
三、大學生群體中非理性消費的具體表現
現在大多的學生過生日、過節或慶功請客的時候不愿在學校消費,而是到西餐廳、KFC、必勝客或星級飯店消費,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滿足虛榮心性質的非理性消費現象非常普遍。
舉個例子來看,一所普通高校的2008年大一新生,筆記本電腦持有率為15%左右,而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迅速上升至50%。這其中固然有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據很多同學反映,他們原本沒有或暫時沒有購置筆記本電腦的打算,但是看到有的同學購置了筆記本電腦,自己也就忍不住沖動之下購買或提前購買了筆記本電腦。
隨著大學生物質消費攀比現象的日益嚴重,精神娛樂方面的消費攀比也日趨激烈:MP5、3G手機以及單反相機、高檔電腦、蘋果手機、錄音筆是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的必備的隨身物件。去高檔KTV包房唱歌,去迪吧蹦迪也是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方式。
四、對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問題的解決辦法
應對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問題,除了要客觀的看待這一社會現象外,要從消費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兩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1.消費道德教育
消費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有道德的消費者”。對于大學生而言“有道德的消費者”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素質:首先,具有對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根據自己現階段的支付能力有計劃合理地消費。其次,不盲目攀比,不受“示范效應”的影響。第三,具有責任感和感恩之心,在追求舒適生活的同時要認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家庭和社會產生的影響。
2.價值觀教育
部分大學生把找個“白富美”、嫁個“高富帥”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市場繁榮,出現了高收入階層,一擲千金,加之少數輿論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確引導,造成社會心態的躁動和失衡,大學生們的價值觀念、消費觀念也受此沖擊和影響,在一些大學生中,講虛榮、擺闊氣、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檔消費成風,他們把高消費看作是一種派頭、一種個人價值的體現。
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觀念只能滋長學生們的虛榮心,甚至是妒忌、嫉恨的心理.正確的看待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現象,并積極的引導大學生的理性消費內容,使非理性消費轉化為自制的理性消費,不僅有利于棄舊圖新,更有助于大學生完善人格、發憤圖強、追求進步。
參考文獻:
[1]向 欣.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分析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
[2]李豐生,李艷艷,向 婧.高校周邊飯店發展之路淺談[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7.
[3]施應玲.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調查及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作者簡介:杜占紅(1983.3-),女,漢族,學士,漢口學院學工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