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目前,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僅是作弊人數在不斷增加,而且作弊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換代”,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這個問題呢?筆者通過多年實踐研究,發現大學生作弊的根源在于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多種多樣,針對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狀,分析了大學生的作弊心理,并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考試作弊;心理因素
當前,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極為嚴重,各級教育部門和各大高校都針對這一現象采取了諸多措施,例如加重對作弊學生的懲罰等,但還是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并且讓這一問題現象愈演愈烈。相關部門在嚴厲打擊作弊現象,學生卻因為考試嚴格而不斷“升級”作弊手段,這嚴重地背離了考試目的、干擾了考試秩序、影響了考試公平,直接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深究學生作弊的心理原因,并采取相應的矯正對策。
一、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狀
考試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考驗學生是否誠信的重要手段。雖然考試沒有必要提高到道德水平的高度上,但是,現階段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問題已經典型地反映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不管是平時的期末考試,還是國家級的計算機、英語考試等,都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作弊現象。我們通過一些網上的調查數據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平時使用的作弊手段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最原始、最普遍的作弊手段是偷看,這種作弊手法不需要提前準備,也不會留下作弊證據,沒有太大的風險。
2.夾帶是另外一種比較普遍的作弊手法,大學里的很多考試都是閉卷考試,而且老師都會事先為學生劃好考試重點,很多學生就會提前將考試重點制作成小紙條,并帶入考場中伺機抄襲。
3.傳遞紙條。這是一種需要合作的作弊方式,學生在考前約定考試時互相幫助,將自己不會做的題目通過紙條尋求幫助,甚至有同學在寫完試卷后直接將卷子傳遞給他人抄襲。
4.科技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作弊手段也加入了科學技術。這種作弊手段主要是考生利用隱形耳機等高科技工具向考場外部的人員尋求答案。
二、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
考試作弊是教育部門嚴令禁止的行為,也是不道德的行為。每一名大學生都明白這一點,但是卻仍舊公然實施這種不能為不該為的行為。我們從學生的心理入手,分析了以下幾種導致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
1.從眾心理。由于考試作弊手段形式多樣甚至帶有科技含量,所以考試作弊的學生常常得逞,而且很多學生還以此為榮,經常到處炫耀自己沒有認真學習也能取得好成績,甚至以此嘲笑那些認真學習卻沒能取得好成績的同學。
2.功利心理。考試成績是學生參與評優、評獎、入黨、就業的主要衡量標準。因此,許多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來實現這些利益,就會選擇在考試中鋌而走險。此外,一些學習不努力,成績很差的學生害怕掛科、重修、留級、退學等懲罰,也會開始考試作弊的行為。
3.僥幸心理。這是促使學生再次作弊的主要原因。根據網上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由于考生作弊隊伍的龐大和作弊手段的多樣,因為考試作弊被抓的人不足1%,很多學生都認為值得冒險。
4.人情心理。大學生參加的期末考試和其他類考試,大多是資格性考試,不受名額限制,所以考生之中不存在激烈的競爭關系。因此,很多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便會因為“友情”“愛情”和“同情”等心理,在考試的時候為他人提供抄襲服務。
5.逆反心理。大學生人處于青春期階段,逆反心理不可避免。而且現代大學生由于父母和學校的束縛,十分渴望獨立。因此,有一些大學生便對學校的規章制度抱有排斥的態度,選擇通過考試作弊的手段向老師和家長表達自己的不滿。
三、怎樣從心理上幫助作弊學生
1.加大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典型表現。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品質。
2.構建全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夠全面、完善,甚至有的高校還沒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這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結語: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這已經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將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提升到社會和道德的高度上來。大學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是導致大學生作弊現象泛濫的主要原因,我們必須從學生心理角度入手,分析大學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對癥下藥,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態度,重視學生誠信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泛濫的問題,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謝小蘭.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對策探析[J].品牌(理論月刊),2011(02) .
[2]王利華.從高校學生不良學風透視誠信教育[J].教書育人,2009(12).
[3]王燕,葛明貴.高校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文教資料,2008(04).
(作者簡介:王 亮(1982.01-),男,江蘇無錫人,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