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高校很多,但是對于藝術類學生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少。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筆者以全國都在開展職業規劃可能為契機,抓住良好的創新機遇,以培養學生為根本目的調查研究高校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希望改進高校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促進工作。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一、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1903年,美國的帕金斯在波士頓宣傳職業指導,并最早提出了就業指導的概念。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起源于二十世紀60年代。在我國盡管很早就引入了西方職業指導的理論,但直到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才開始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重要意義,并在高校教育中加以運用。如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各高校進行職業指導、就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及當前社會處于轉型發展期,導致當前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存在諸多誤區和盲點。
在廣大高校學生中,藝術類大學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特殊的群體。隨著近年來藝術類專業招生報考的持續升溫和高校的擴招,全國每年的藝術類學生都有所增長。可是,每年的社會需求卻沒有增長的那么快,有些地區出現了負增長,這就勢必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此外,隨著市場體制的改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逐步提高,導致了競爭愈發的激烈。從某種程度上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可以有效的維護社會和校園的穩定,讓大學生們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對于藝術類學生實行系統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顯得更加的重要。
二、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現狀
(一)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定位不準確且課程設置時間較短
職業生涯規劃不等于就業輔導,職業生涯規劃成功與否的考核標準也不應該是是否最早找到工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具有連續性的發展過程,而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選擇。現在很多高校都是迫于就業壓力的無奈下才安排職業規劃課,有些甚至只在畢業前零星的安排幾堂課和幾次招聘會,即算作職業規劃課,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更是毫無授課的計劃。
(二)大學生自身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普遍認知度不夠
由于國外已經具備完善的職業規劃體系,并且融合在中小學教育中,于是國外的大學生很明確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國內的中小學教育盡管是素質教育,但是幾乎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元素,所以國內的中學和大學間,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上存在嚴重的脫節。大學生么對于自己想要學的專業和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帶有強烈的盲從性。
在這一點上,藝術類的大學生尤其嚴重。很多藝術類的考生是在文化課成績上較弱的情況下,突擊幾個月學習藝術課程,然后考取大學。很多藝術類大學生本身其實并不是非常適合學習藝術,有些甚至在進入大學后,對于所學的藝術專業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在這么一個背景下很容易導致學習的盲目性,更不用說讓他對于自己所學專業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內在沒有需求,外在還沒有條件,認知度自然不夠。
(三)師資配備不夠,教育手段單一且沒有針對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一門復雜的課程,需要很多綜合方面的人才,如心理學、教育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等。但是幾乎大部門高校都不可能專門成立一支專業強大的隊伍來對學生進行指導,這使得師資嚴重匱乏。很多高校讓輔導員擔任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其中不無道理:輔導員了解往屆就業情況,掌握最新就業動態,擁有更多的職業生涯規劃素材;輔導員更加的了解學生,并且有大量的時間和學生接觸,相比一般教師更具有親和力。但是輔導員長期處在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瑣碎而且繁雜,如班團建設、勤工儉學、幫困助學、就業、心理健康等,很大程度上會分散輔導員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時間和心思。
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手段方式比較單一,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照本宣科,毫無互動,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于藝術類的大學生來講,枯燥的理論課只會讓藝術類學生厭煩,從而不能達到語氣的效果,也許還起到反面作用。
三、對于高校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
(一)加強課程建設,結合高校自身實際進行課程設置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該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不能僅僅在某個年級才開設。最理想的狀態甚至是始業教育為第一課,畢業典禮則為最后一課。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我們需要符合現狀。針對不同的年級,我們開設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課,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要貫穿始終:對于新生應詳細的向其介紹本專業的情況、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就業去向等,讓他們初步有所傾向和選擇,確定自己發展的側重點,讓學習的壓力轉換為職業的動力,指導他們有目的的去學習;對于大二學生應該讓他們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更深層次的探索自己的專業、職業和事業,完成一個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同時幫助他們初步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理想職業;對于大三的學生應該盡可能的讓他們接觸社會,把課堂與社會的相關企事業部門、學校聯合起來,縮小學校與社會的差距,讓理論應用于實踐,幫助他們完善和修正之前的職業選擇;對于大四的學生應該根據他們的職業選擇提供對個人有針對性的就業信息,拓寬其就業渠道,同時教授求職方面的基本常識(如簡歷制作,穿著打扮,面試技巧等)和相關法律法規。
(二)強化課程教師隊伍,采用合作授課方式取長補短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們應該拓寬思路,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采用合作授課的方式取長補短。對于專業方面,我們需要和學生有同專業背景、基本懂得和支持職業生涯規劃并且對于學生有一定的親和力,相比專業教師,和學生有同專業背景的輔導員更為合適;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則有心理咨詢背景的老師較為合適;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則專業素質拓展訓練人員較為合適;接觸社會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則相關企事業部門、學校的專職人員較為合適。我們提倡課程貫穿始終,但是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進行相關調整。
(三)全面使用職業測評,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參考依據
職業測評起源于二十世紀初,最早在美國的軍事業和工業領域中得到應用。現在,職業測評在國內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的招聘過程中。職業測評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參與者進行
智力、職業興趣、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測試,最后形成一份系統詳細的檢測報告。職業測評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觀的了解自己,通過檢測結果,可以明確自身的優缺點,既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揚長避短,又能有意識的強化自己的“短板”,讓大學生找準目標,獲得努力的方向。當然,職業測評的結果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但不能照本宣科。
(四)新生入學教育中,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第一課
俗話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對于擴招后的大學生來講,大學充滿新鮮和刺激,但是激情過后往往剩下是迷茫,所以新生入學教育中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課至關重要。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我們需要強調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然后我們可以邀請成功的校友、真實的案例、情景的模仿等靈活的方式逐步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與自身密切相關,讓他們能初步辨析學業、職業和事業的聯系,盡快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五)強化機構建設,提供一對一輔導
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歷程和性格特征,所以我們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不能“一刀切”。很多大學生在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后,有了初步的規劃,但是還是很不成熟,需要有針對性的一對一特別輔導:成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幫助每一位前來咨詢的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檔案(檔案中可存放該生職業測評報告),并且做好跟蹤記錄,幫助其逐步完善和實施自己的規劃,為將來做好充分的準備。目前,很多高校人手不夠,我們建議此類機構中的咨詢師可以由優秀的高年級學生擔任,要求是該生有很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并且有效的實施,并且配備兩名以上指導教師。當然,此類機構也提倡由學生自發形成,如社團和研究會等。
(六)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藝術類大學生有獨特且張揚的個性,從專業角度而言也許是好事,但是從目前社會形勢和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團隊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在專業道路上若想有所建樹,不僅需要個人的實力,更需要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很多時候,一項專業任務往往都是一個團隊或著幾個團隊共同完成的,如音樂會,美術展,設計展等。缺少了團隊合作精神,會阻礙專業發展,所以一定要注重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素質拓展訓練,是團隊合作精神培養的非常好的途徑。
(七)鼓勵和支持藝術類大學生參加專業活動
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場地和一定額度的經費,鼓勵其參加和開展與其專業相關的藝術類活動,如音樂會、文藝演出、美術作品展、設計作品展和各類專業比賽等。通過鼓勵和支持藝術類大學生參加專業活動,激發其專業熱情,幫助其尋找職業方向。
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現在還處于探索期,所以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是鮮有問津。然而,藝術類大學生卻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藝術類大學生有系統和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能實現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1]徐小平.仙人指路[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林晨.高校藝術類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8).
[3]屈善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服務體系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1).
[4]于東江.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0(02).
[5]張冬梅.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改革與開放,2009(12).
[6]李鳳梅.淺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J].職業,2010(03).
[7]藍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
[8]趙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淺析[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
(作者簡介:方君亮(1986.9-),任職于湖州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處職業規劃中心,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業教育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