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杰
摘 要:2011年,我國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步入了“六五”普法,至此,我國正式完成“五五”普法活動。在這20余年的普法過程中,普法工作在不斷地改進與完善。但是,在每一次的普法過程中我們也都看到了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我們該怎么樣更好地進行普法活動?該怎么樣對普法工作進行不斷的完善?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深思與探討,并及時對普法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
關鍵詞:普法活動;普法方式;普法規劃
中圖分類號:DF-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4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法制體系的建設和不斷發展,普法工作大大提高了民眾的法律意識。但是普法工作并沒有達到它應該取得最理想的成效,許多地區甚至出現對普法工作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投入不少,得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對于這些普法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最好的解決。因此,我們應該對現在的普法工作進行深思與探討,促使我國的普法工作更加完善,使普法工作取得它應有的效果和成績。
一、普法的內容
目前,在全國各地的法制宣傳教育中,內容的選擇主要是“一五”普法中的“九法一條例”。“九法一條例”即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試行)、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兵役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尤其是婚姻法、繼承法等部門法。在普法過程中,也經常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房地產法等法律知識的咨詢,可見這些法律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而每一次的普法規劃也都要求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不同要求進行不同法律內容的宣傳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普法中許多地方的普法隊伍并沒有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普法,而是籠統地進行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有些則是按照上級要求或特殊時間進行法律普及,比如“3·15”的消費者維權日。對于普法的內容,未來的普法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著力重視針對不同人群進行
首先,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普及方式。(1)領導干部。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的薄弱將影響當地整個法律普及活動的內容、方向等方面的工作,會出現貪污、腐敗和濫用權力、暴力執法等情況,因而對領導干部的法制教育勢在必行。在每一次普法也將領導干部作為普法重點對象的首位,但實際情況卻不盡然,實際普法中頻繁出現領導干部不參加學法、走過場等現象。對領導干部的法制宣傳教育,各級黨委、政府要給予重視,應比普通民眾要求更嚴、質量更高。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由高校法學專業教師、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對下級部門的領導干部進行專業的法律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最后再進行結業的考核,不合格者繼續參加下一期的培訓班。(2)小學、中學學生等青少年。青少年同樣也是每次普法的重點對象。青少年具備良好的法律知識,對于國家未來的法制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必然有重大意義,對未來國家的社會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青少年和中小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政府可以聯合行政、司法、教育等各部門,注重落實,時常檢查情況,不能只做表面功夫。(3)黨員、教師等知識分子。黨員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呈現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如果黨員具備良好的法律知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那么對于普法工作而言,將起到巨大的推動力,大大提高普法的進程和質量,其他知識分子的影響也同樣如此。黨員的培訓由各地黨委負責,農村黨員則參加村鎮委的學習;教師的培訓由教育部門組織進行,如教育局、進修學校等。因為這類人群本身就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所以培訓一定要具備針對性,可以在進行某方面的培訓時,順帶組織法律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培訓的主講人邀請當地律師事務所、法院或檢察院的專業人士擔當。
其次,不同人群普及不同的法律知識。比如,根據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農村社會環境等特征,普及比較實用的法律常識,例如婚姻法、繼承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而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個體經營戶,除普及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外,還應注重商事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
2.提高普及的法律的適用性和實用性
公民不需要清楚掌握所有的法律內容,也沒必要全部都需要學會,一方面他們沒有時間,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也用不到。這就涉及到普及法律過程的適用性和實用性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做好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職業的需求進行法律的宣傳教育,從而使普及的法律更加實用,更加適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普法的方法
當代中國的普法中,政府的付出和努力與得到的成效并不成正比,許多地區往往是收效甚微。之所以會這樣,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普法方式存在弊端與不足,那么在接下來的普法工作中就必須注意到這些問題。
1.要從獨語到對話,進行中國法制宣傳教育的轉型[1]。獨語,是指普法由政府(官方)主導,缺乏與民眾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目前,普法往往兼具內容強硬、刑事震懾等特點,導致無法提高民眾參與普法活動的積極性。所以,政府應當擺正自己在普法中所處的位置,普法的主體和對象應為民眾,而不是政府。當前,因為社會發展不平衡及我國國情所限,政府只不過是暫時承擔普法工作主導地位,在條件成熟和允許的時候,應轉由民眾主導,及時進行角色的轉換。政府要和民眾進行有效地交流和互動,從之前的獨語逐步轉變為對話,做好中國法制宣傳的轉型。我們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法制宣傳的目的:從治世濟民到依法治國;(2)法制宣傳的主體:從“主體-客體”型到“主體-主體”型;(3)法制宣傳的內容: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4)法制宣傳的方式:從獨語、生硬、簡單到對話、溝通、豐富[1]。
2.注重樹立法治理念。在以往的普法中,政府部門只是注重普及法律知識,卻往往忽視了法治理念的樹立,法律意識的培養。“六五”普法規劃中有一項任務——“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則能夠有利于普法工作更有利,更有效地進行。卓澤淵教授認為,中國普法的前瞻就應該是要樹立現代法治理念[2]。他提出了必須樹立人民民主、法律權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執法為民、權利保護、人權保障、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程序公正、法治狀態中的社會和諧和公平正義等共13種理念。而對于民眾而言,更是應該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從而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在知法、守法之后,有了用法的維權意識,而不是“學而不用”[3]。學而不用:不用,一是學了卻不會用,二是學了卻不知道怎么去使用。
3.執法工作的改進。首先,要加強執法的工作,提高法律運行的成效,就能夠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其次,依法行政中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這十六個字方針,就能確保執政的合法性,從而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向當事人說明執法所依據的法律法規,這樣也能達到普法的效果。最后,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機制。這就要建立具備高素質,尤其是具備較高法律素養的執法隊伍,強化行政執法的監督,促進執法公正,為普法營造一個良好的執法環境,提升民眾對執法的信任,增加執法的公信力,便能促進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從而自覺地接受和學習法律知識。執法工作的改善,重要的還是提高執法工作的合法性,使普法朝著法制化前行。“普及法律運動的形式是法制化,實質則往往接近非法化”;“普法的指向,不應該朝著非法化。”[3]所以,我們應及時出臺《普法法》,規范普法行動,促進普法的合法性,使普法活動更具法制化,改變普法非法化的歧向。
4.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五五”普法的有這么一條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法治狀況,所以普法工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普法規劃,利用當地本土的有利資源推動普法的開展。(1)高校資源。目前全國開設法學院系的高校多達702所高校,具有30余萬本科生,22萬多的專科生,這是一大筆的法學資源,各地普法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采用“地校合作”等形式,服務當地的普法工作。(2)大學生志愿者。第一種是高校組成大學生法律志愿者參與學校所在城市的普法、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寒暑假期間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第二種是各縣、鄉鎮,利用大學生假期返鄉之際,組織大學生參加當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對群眾、學生等,進行科學、文化、法律、衛生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三、結論
雖然目前我國的普法工作還存在許多的缺陷與不足,但是我們也看見20余年的普法運動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所以我們應繼續有效地使用現行的普法方式。目前采取的諸多普法方式,尤其是普法規劃中提倡的方式,基本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實際操作性,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應根據實際情況繼續有效地實施,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如加強法制類節目的質量和管理,創辦更好、更受民眾喜歡、更貼近生活的法制類電視、網絡和廣播節目等。另外,如“五五”普法中提出的“法律六進”的主題活動,應該繼續有效地組織開展;要利用好一些宣傳月、宣傳周、紀念日等特殊時期,辦好與此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創辦好“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的活動,開展更多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將法制宣傳教育和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在現有的普法方式和內容的基礎上,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現有的實際經驗,更加全面地、科學地認識、改進普法工作,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的普法工作更加完善,取得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永杰.從“獨語”到“對話”——論當代中國法制宣傳的轉型[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 卓澤淵.中國“普法”二十年:回顧與前瞻[J].探索,2006,(1).
[3] 季衛東.普法隨譚[M]//清華法學:第11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