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瑜
[摘 要]“三生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課文資源,引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命;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和價值教育;教育學生掌握生存知識,重視生存環境;對學生進行直面挫折教育;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積極的生活目標。
[關鍵詞]三生教育;資源;生存;生命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教師是知識和先進思想的傳播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榜樣,是引領學生尋找生存、生活真諦的重要角色,只有教師珍愛自己的生命,懂得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找尋生活的真諦,才能指引學生善待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
一、運用課文資源,引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命
語文學科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學科,如三年級上冊的《盤古開天地》講述了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說明了生命起源于我們人類;又如四年級下冊第五組中的《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等生命專題說明生命是無法定制和預先設計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告誡人們應該尊重生命。教學中運用這些課文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和價值教育
近幾年,校園殺人和傷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學生生命最主要的殺手。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這是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他們不懂得生命的意識和價值,極易輕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針對這樣的局面,教師應積極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價值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對自己、對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
三、運用課文資源,教育學生掌握生存知識,重視生存環境
生存教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得最為具體,生存教育中提到的“珍惜生態環境、關心社會和自然”等同于環境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的價值觀、環境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反映環境教育的課文有許多,如反映人類對戰勝自然充滿信心與向往的《青山不老》,反映人類借助自然環境來抒發思想感情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映人類對自然熱愛之情的《草原》,反映人類對自然貢獻的《燕子專列》,反映人類對自然充分認識的《只有一個地球》,反映人類對自然充分贊賞的《花鐘》《秋天的雨》等。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地認識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
四、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直面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是生存教育內容中的一個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因而,教師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直面挫折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如教學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教師可生動地講述名人愛迪生、開普勒及諾貝爾的成功事跡,教導學生學習他們不因遇到困難、挫折就喪失信心、精神,而是在逆境中憑著頑強、堅毅的品格認真鉆研,為人類的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五、運用課文資源,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目標
語文教材本來就是以生活教育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數課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時,應把生活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如在講授《窮人》時,可讓學生了解外國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人生命運,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總的來說,語文教材中有關生活教育的主題很多,在語文課堂滲透生活教育,關鍵在于我們語文教師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把語文知識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把語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聯系起來。在語文課中學會生活,讓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總之,只有在“三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更新觀念,創新教法,才能引領學生善待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