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芬
[摘 要]幼師虐童事件屢屢發生,背后隱藏著很多需要人們思考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師德問題,更是人文關懷的缺失、應試教育的失敗和對學前教育缺乏熱愛。這需要社會多角度去關注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深層次分析原因,從源頭上杜絕類似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幼師虐童; 成因;分析
幼師虐童是前段時間各大報刊、網絡討論得最多的有關教育的話題。從山西太原幼師十分鐘內狂扇女童數十個耳光,只因為孩子不會算“10+1”,到浙江溫嶺幼師揪幼童雙耳使其離地近20厘米,只因為“好玩”,再到濟南一家幼兒園15名孩子被老師罰金雞獨立、下跪 、雙手抱頭蹲下等動作,一系列虐童行為一度刺痛了國人的心,頻頻發問,幼兒教育怎么啦?有人將其歸罪于政府欠學前教育的債太多,有人“歸功”于無證幼兒園,有人認為是因為幼兒教師隊伍的無序化管理……
一、幼師虐童折射出人文關懷的缺失
按照目前比較通行的解釋,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教育作為一項培養人的活動,是師生之間交流、對話的過程,是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在這種人文關懷下的幼兒教育應依據兒童生命的特征,遵循兒童生命發展的規律和原則,在尊重和呵護兒童生命、保護兒童天性的基礎上,引導兒童的生命走向更加完善、和諧與無限的境界,使兒童的生命綻放出絢麗的光芒,然而有些幼兒教師們卻在虐待兒童,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
二、幼師虐童昭示應試教育的失敗
在人們對虐童進行聲色俱厲的聲討之時,這背后至少折射出學校教育的不合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或者說生命教育的缺失。放眼當前的學校教育,口頭上叫的是素質教育,而實際上采用的是應試教育。這其中學校也有它們的苦衷,那就是家長對素質教育的不理解,對孩子的評價單一——僅以分數論“英雄”。很多家長直白地說,只要主科上去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甚至還反對孩子學習所謂的副科。實踐告訴人們,語數外等“主科”固然重要,但真正要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升華,離不開史地等人文學科,也離不開音體美等“豆芽科”,而且這些“副業”還能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增強文化素養。然而很多學校為了迎合家長,不得不把一些富有人文關懷的課程束之高閣,僅開設受家長歡迎的所謂“主科”,甚至有的學校還增設了高中考可以加分的奧數之類的課程。這些極端的做法,無疑是在向學生宣告,什么人文情懷、什么生命本位都是空談,只要考高分、聽話的都是乖學生,就會成為老師、家長的掌中寶。甚至靈魂被磨滅、道德淪喪都可忽略不計。在這樣環境下培育出來的學生,能要求他們有多少愛心?能讓他們理解“貪玩是孩子的天性”?
除了教師本身在接受教育時遇到了不公正“待遇”之外,幼兒教師素質的下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都撤銷了原來的師范學校,但沒有設立相應的中等師范學校,而幼教卻又是市場上急需的人才,一些中等職業學校開始開設幼師班。因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成績優秀的學生,家長不愿意將其送入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生源質量急劇下降,加上很多學習成績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有的還帶有不良習氣的學生選擇幼師專業,加上中等職業學校師資緊缺,各類專業教師少,課程開設傾向于文化課,這給幼教事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發生虐童現象也就在所難免。
三、幼師虐童表現出對學前教育缺乏熱愛
《教師法》明確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其前提是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學生。熱愛學生不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條件。當教師僅把教書作為一種職業或謀生的手段時,其心態和工作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方式。《人民教育》2013年3-4期合刊登載的《幼兒教育,必須把專業作為一種信仰》一文,其中有個觀點:教師要用專業精神贏得尊嚴。要有專業精神就必須熱愛自己的職業,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自己職業的人會去深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兒童成長的經歷來看,兒童的天性是玩樂,絕對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聽話”,因此幼兒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用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去吸引學生。教師作為負有社會重托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不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這種要求如果失去了對學生的尊重、信任、關心和熱愛,就會被學生拒絕。
因此,只有教師熱愛自己的職業,才會容忍學生的“調皮”,包容學生的“無知”并且想方設法去把學生的“調皮”和“無知”轉換成學習的動力。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