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海
課堂動態生成是老師在教學設計時無法預料和估計的,它具有瞬時性、不可預料性和不可重復性。教師若能隨機應變,科學處理,其課堂教學必將能成為開闊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的天空,讓小學品德課堂綻放魅力!小學品德課課堂動態生成課堂意外一、認識的“偏差”——正確引導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偏差是常常會發生的,教師怎樣才能敏銳地覺察,并不讓其放任自流。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學生學會用科學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去認識事物。教學案例1:《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教學片斷生1:放學就回家,回家就做作業,吃完晚飯就睡覺是最節約時間的。師:是嗎?(語氣驚訝)同學們你們認為呢?生2:我認為不好,這樣我們就不能玩了。生3:我認為這對身體不利,吃飽了不能馬上睡覺。生4:吃完晚飯就睡覺好像也不是珍惜時間,而是把時間都浪費在睡覺上,不如看看電視。師:看來,大家對這種方法有些小小的意見,那該怎么辦呢?生5:我覺得他做完作業后,可以看看書,畫畫圖,這比睡覺要好。生6:我覺得吃完飯后,他可以去小公園玩,鍛煉身體。生7:我覺得他應該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這樣可以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不會辭掉。……師:對,珍惜時間不是不要娛樂、不要休息,更不是違背規律辦事,而是要學會“科學安排”“按時作息”。顯然,學生1的說法對珍惜時間的認識是有偏差的,教師如果沒有靜心傾聽,可能會隨之而過,這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目光,更要有課堂教學的機智。課堂上,我沒有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而是繼續引導學生探究,組織學生進行了兩輪討論,第一輪主要是針對認識的準確性,第二輪主要是針對如何解決,給同學提些可行的建議。通過學習這一環節,學生能較準確地認識怎樣才算是合理的珍惜時間。二、現實的“困惑”——隨機引領品德教學源于生活,學生在課堂中所獲取的道德認知與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會存在著某些分歧,倘若堅持用教材中理想化了的道德概念去定制學生,顯然行不通;如果脫離課本中的道德取向去“順應”學生的生活,又會使他們產生疑惑。因此,在品德教學中,當學生與現實生活存在相悖時,不能將品德教學僅停止于“要怎樣做、不該怎樣做”等口號式、判斷性的回答。要從學生產生行為偏差的實質入手,引導他們進行深入地追問、思考與辨析,實實在在地指導他們擁有良好的道德言行。教學案例2:《尊敬的老人》教學片斷師:同學們,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難或不明白的問題需要我們大家討論解決呢?生1: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做晚輩的都要孝敬老人,讓老人晚年幸福,可我的媽媽總和奶奶吵架,有時我才替奶奶說幾句話,媽媽就要說我、罵我,我不知道該用什么辦法讓媽媽也尊敬奶奶?師:你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有什么辦法讓他的媽媽也尊敬奶奶呢?你們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同學們近討論討論。(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師:誰把金點子說給大家聽一聽?生1:讓媽媽想想奶奶對這個家的貢獻,以此打動媽媽的心。生2:找外婆來幫忙,讓外婆從老人的角度跟媽媽談談心,從而讓媽媽體諒關心奶奶。生3:請爸爸做思想工作,讓媽媽知道總有一天他們也會老的,如果兒女也像她將來怎么辦……學生從自已的經歷提出了問題、困惑,往往也能折射出現實社會的一些普遍現象。正如以上教學環節中學生1提出的典型困惑,這恰恰反映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婆媳關系問題。對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并沒有馬上做出回答,也更沒有選擇回避。而是首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針對這位學生的實際需要,提出兩個問題:(1)有什么辦法讓他的媽媽也尊敬奶奶呢?(2)你們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引發全班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相互探討,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有效地達成了本課教學目標,而且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說不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通過發揮自己在家庭中的獨特地位,解決了一些常人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課堂教學也因此顯得實在而有效。三、正確地“提議”——適時培育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他們的教師是非常神圣、了不起的,在課堂中一般很少會提出異議,能提出異議的學生是善于思考的學生,更是勇于發問、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學生。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正確提議,要善于保護、勇于接受、及時采納,并極力倡導,予以培育。教師只有不斷創造出一種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在這種自由的空間里,任意翱翔。教學案例3:《學會合作》教學片斷師:(拿出一張8開白紙)這是一塊露出水面的石頭,4個同學落水,必須爬上石頭才能得救,怎么辦?生1:老師,我可不可以提個意見?(由于急切,臉都漲紅了)師:可以啊!生1:把白紙弄臟,我覺得……是不是太可惜了?師:哦,你真是個勤儉、會思考、聰明的孩子。(自言自語)我怎么沒想到呢?白紙舍不得用,怎么辦?(學生在輕聲地議論)生2:用舊報紙。生3:用小板凳。生4:用小板凳有危險。生5: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圈。……以上學生1對教師準備的活動材料提出了“異議”,老師該如何處理?其實,學生講得很對,踩臟新白紙的確是一處浪費,覺得可惜。課堂上我沒有選擇回避,而是充分表揚了學生,并承認自己考慮不周,接著提出“白紙舍不得用,該怎么辦?”讓學生出出主意。學生的“金點子”真的很多,收到意想不到的活動效果,既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的勤儉節約的美德,又達成了學會合作的教學目標,原本教師不經意間的失誤,也變得如此美麗而富有意義了。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行和傳遞,是要實現課程的創造與開發,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共同發展的過程。生成性是新課程課堂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生本”理念指導下,在“一切為了孩子終身發展”的目標指引下,我們的課堂是活的,隨機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因此,有些精彩固然可以預約,但不曾預約的風景往往更為精彩、更有其價值。所以,當面對無法回避的課堂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及時修正我們的課堂預設,在冷場的時候及時調整,在出錯的時候重構共建,從而使課堂顯現出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景象,課堂顯現出浪花閃耀、高潮迭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