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菊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實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從羈押期間的“躲貓貓”事件,到對判決的民意指責,再到判決的執行難,申訴、上訪問題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機。公眾參與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動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我國,公眾參與刑事司法有明確的憲法依據、暗合的歷史傳統、迫切的現實需求和積極的政策支撐。
關鍵詞:刑事司法;公眾參與;現實基礎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47-03
一、構建公眾參與型刑事司法的價值功能
(一)公眾參與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動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司法權力來源的民主性、司法權力運作的民主政治背景、司法程序的公民參與以及司法機構的民主工作機制的宏觀理論體系[1]。
一段時期以來,司法職業化是我國司法改革的主流話語,作為司法對象的公眾被淡化在司法權的邊緣。然而,司法承載的社會功能要求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的呼聲,滿足社會大多數人在特定時期的某些具體要求。實際上,司法職業化與司法的大眾化并不矛盾。“司法大眾化不是大眾化司法,并不是說民眾都可以作法官或者司法裁判完全聽從于民意,也不是包辦當事人的行為,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在司法過程中重視群眾路線的運用,突出強調民眾認知司法、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突出強調司法必須以維護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屬點。”[2]
因此,司法民主化的進程同時也是公眾參與司法愈益深化的過程。“以人民權制約司法權,從而使司法權保持其應有的人民性,是保障裁判公正的有效措施。”[3]刑事司法關乎當事人的財產、人身自由甚至生命,也是司法領域中公權力最濃厚的領域,加強公眾對刑事司法過程的參與,監督刑事司法權的依法行使,更能推進司法民主改革,實現刑事審判公正。
(二)公眾參與刑事司法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重要原則,也是司法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實現司法公正,既要求司法機關的裁決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還要求司法機關審理每個具體案件的過程堅持平等正當的原則。前者是指實體意義上的公正,后者是指程序意義上的公正。無論從實體還是程序意義上看,公眾參與刑事司法都能促進司法公正的實現。
首先,從實體意義上看,司法活動所追求的實體公正包括案件事實真相的發現和對實體法的正確適用兩方面的內容,而公民參與司法活動有助于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 [4]。案件是社會矛盾、沖突的反映,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案件內容的復雜性,這便要求裁判者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這對于熟諳法律專業知識和司法技能的職業法官而言,并不一定完全熟知。吸納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社會公眾參與刑事司法,可以彌補法官生活經驗的不足。且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沖突類型的多樣化,糾紛也日益的專業化,如醫療糾紛、知識產權糾紛以及環境污染的認定等,而法官不可能具備各類專業知識。因此,在審理專業案件時,吸收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公民參與審理,就能彌補法官專業知識欠缺的不足,從而全面準確地認定案件事實。就法律的適用而言,一方面,參與司法的公眾根據其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具有的社會正義感進行判斷,反映到司法判決中,正體現了司法判決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效果;另一方面,公眾參與司法對法官能起到制衡的作用,監督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從而恰當地適用法律裁量刑罰。
其次,從程序意義上看,公眾參與對程序公正的推動主要在于保障司法獨立性,避免司法行政化。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而在我國,法官往往受制于審委會、庭長、院長及行政機關的影響,不能真正獨立地行使司法權。公眾隨機參與司法活動,則可以不受法院內部體制的限制,擺脫行政機關的干預,從而以獨立、中立的地位審理案件,為實現司法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公眾參與刑事司法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社會公眾對司法制度及其運行的認同和信任程度,也是司法制度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和前提。而近年來,我國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實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從羈押期間的“躲貓貓”事件,到對判決的民意指責,再到判決的執行難,警民沖突頻發,申訴、上訪問題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機。究其實質,司法權力的壟斷及司法運行的不透明性是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公權力色彩濃厚的刑事司法領域,這一問題甚為突出。權力容易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缺乏制衡和監督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而滋生腐敗。擴大公眾參與刑事司法范圍,合理分享司法公權力,是對司法人員的制衡,可以對刑事司法運行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保障司法人員依法辦案。而且社會公眾親自參與到司法程序中,憑借其社會正義感參與審判,能夠將公眾意愿體現到司法處斷中,也保證了對司法處斷的可接受性,并基于這種可接受性而促成對司法的信任。[5]因此,公眾參與刑事司法,在提高公眾對司法程序及其結果社會認同的同時,提升了刑事司法的公信力。
二、構建我國公眾參與型刑事司法的基礎分析
(一)法律依據
公民參與刑事司法的權利首先體現在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中。《憲法》第2條對此有明確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予以剝奪。《憲法》第35條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也有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許可范圍內,有言論自由權和表達權。這是公民司法參與權的憲法依據,也是其他法律法規明確公民司法參與權的憲法基礎。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及其具體權限。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4年正式通過《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單行法律,為人民陪審員制度規范化提供了法律基礎。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9年通過《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總結試行的基礎上,于2010年通過了《關于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規定》。這些法律文件的通過和實行,是憲法賦予公民司法參與權的具體化,也為公民參與刑事司法活動提供了規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