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明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類的親密關系知識正在從人文主義轉向科學主義。親密關系科學是研究人的親密關系心理和行為規律,研究親密關系形成、演變、調整規律,對親密關系現象進行解釋、預測、控制的科學。在西方,親密關系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學術及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綜合性科學。中國應當重視親密關系科學的研究、教育和社會實踐。以需求或利益作為親密關系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探討親密關系科學的有關問題,是值得關注的一種研究范式。
關鍵詞:親密關系科學;需求論;婚姻教育;婚姻咨詢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59-03
一、親密關系的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之辨
親密關系是一種有著特定內涵的人際關系,主要指戀愛關系、婚姻關系、親子關系等。一般來說,親密關系有這樣一些特征:關系是長期的持續性的,關系的內涵是多樣的,關系對于雙方有重要影響,雙方有經常的身體接觸。自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術理論界逐漸地把兩性關系、愛情、婚姻、家庭、親子關系等問題統攝為親密關系問題,親密關系的概念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接受和使用。
人類的知識、觀念和生活有著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之分,在親密關系領域尤其如此。古今中外的親密關系知識大都是人文主義而非科學主義的知識,這些知識主要表現為社會習俗、家庭教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政治等形式,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地域性、族群性、個體性。就個體性而言,人們的親密關系知識依賴個體的成長、體驗和情感,相信主觀、非理性和信仰,認可迷信和權威。這些知識有部分的道理,也有很多是偏見和謬誤。在這些知識的支配和影響下,人們只能把各種好的和壞的親密關系,都歸結為緣分、運氣、宿命。
數千年來,親密關系知識和規則的產生、內容、傳播、實踐等等,主要是服務于政治統治和社會控制的價值需求,其次才是滿足人類的一般自然需求,這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表現的極為突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宗教與宇宙論是陰陽學說,其社會論的主要內容是把人際關系劃分為君臣(君民)、父子、夫婦等,這些關系在根本上都是上下、尊卑貴、賤的政治關系?,F在來看,傳統的君臣關系屬于政治關系,父子、夫婦關系屬于親密關系。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一半是講政治關系的,一半是講親密關系的。
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親密關系的性質、準則和內涵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體現為擺脫了傳統的宗教和政治的僵化教條,倡導男女平等,親密關系從傳統的社會制度安排轉變為一種私人事務和私人權利,強調性是親密關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這些變化帶來了一些尖銳的社會實踐問題和學術理論問題,傳統的人文主義親密關系知識受到了普遍的質疑和挑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親密關系研究在西方發展成為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或學科。親密關系科學可以定義為研究人的親密關系心理和行為,研究親密關系形成、演變、調整的規律,對親密關系現象進行解釋、預測、控制的科學。學術界廣泛采用自我報告、觀察法、生理測量、檔案材料分析、夫婦報告、統計分析等科學方法,進行有關實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布雷姆等人的《親密關系》是親密關系科學的重要著作,“它至少使得人們對關系科學的認識向著更加學術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它將使我們對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理解、溝通、親密、依戀、伴侶選擇、嫉妒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盵1] 2002年,弗萊徹在《親密關系新科學》一書中,把親密關系視為很有前景的新科學,還詳細論證了親密關系科學具有的科學特征,即解釋性、預測性和控制性 [2]。
當然,應當認為,親密關系屬于一門“軟科學”,還不屬于像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那樣的“硬科學”。強調親密關系是一門科學,是指其可以像物理學、化學等科學那樣,進行理性的邏輯的實證研究,進行定量的或確定性的研究,可以進行證偽。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系非常復雜,有相輔相成的一面,也有對立排斥的一面。長期地看,科學發達的知識和生活領域,人文主義就要退卻,或者被批判、否定,或者被消解、重構;反之,科學不夠發達的知識和生活領域,人文主義就會流行,就會有話語權。在親密關系領域,人類的知識和生活,總是從人文主義走向科學主義,并形成新的人文主義。當然,人文主義范式的親密關系知識有著特定的傳播機制和應用價值,并不會因為相應的科學主義范式的知識的興起而自動消退,科學主義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取代人文主義;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也并不是截然分明、非此即彼的。正因為如此,在當代西方社會,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親密關系知識都很流行。
在當代中國社會,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和專業人士,習慣性地狹隘地從人文主義認識親密關系現象,而沒有同時意識到親密關系是一門科學。所以,在中國倡導和發展親密關系科學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中國倡導和發展親密關系科學呢?方法不外如下:
其一,整個社會,尤其是科學界、學術理論界,應大力宣傳親密關系是一門科學的觀念。
其二,應當重視和加強多學科的親密關系科學的研究。
其三,應當在學校和社會大力推廣親密關系科學的教育。
其四,應當用親密關系科學咨詢和輔導人們的親密關系問題。
二、需求論范式的親密關系科學
西方親密關系科學研究涉及的學科非常寬泛,主要是心理學,也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等。吉登斯從政治學和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親密關系,其《親密關系的變革》[3]一書對中國學術理論界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近年來,我國學術理論界加強了對親密關系科學的研究,例如,張洪等人研究了親密關系的外顯與內隱測量問題[4],葉映華等人研究了個體自尊與婚姻滿意度關系的模型問題[5]??傮w來說,中國學術理論界對親密關系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西方,研究成果少,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視角有限,這也表明中國的親密關系科學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一門科學或學科的發展,需要不斷提出和更新自己的范式或理論。不論從什么樣的視角探討研究親密關系,都會涉及到親密關系的本質和內涵問題。綜合有關研究資料和社會實踐,筆者認為,親密關系的本質和內涵是人類針對這種特定關系的需求或利益,需求論或利益論可以成為親密關系科學的一種范式。主要理由和依據有:
其一,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現象的核心問題都是需求和利益問題,需求論范式有助于超越心理學,從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角度和學科來認識親密關系,把親密關系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聯系起來。離開需求和利益,是無法說清親密關系問題的。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就說道:“‘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6]同理,關于親密關系的知識及觀念一旦離開需求和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
其二,需求是心理活動,也是外在行為,研究需求,意味著人的主觀心理與客觀行為能夠高度結合。需求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各種心理學理論和流派都與需求問題有著實質性的關系。從需求的角度研究親密關系問題,有利于整合盡可能多的心理學知識。從親密關系問題的心理咨詢實踐來看,來訪者提出的問題,也大都與需求滿足與否有關。
其三,需求也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問題,很大程度上,親密關系科學是行為科學的一部分。從需求的角度認識親密關系現象,有利于吸收和借鑒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如需求、動機、激勵、人性、態度、目標、期望、公平、強化、歸因、懲罰、溝通,等等。
其四,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婚姻家庭咨詢專家都提出了需求論。在于立東看來,利益和需求是心理活動的本質,并決定人的心理狀態;心理咨詢的任務,就是通過利益分析,揭示心理問題的形成機制,重新構建利益均衡的心理機制[7]。倡導親密關系科學的布雷姆等人認為,社會交換理論及相互依賴理論是親密關系科學的基礎,人在親密關系中都是有需求、企圖和“貪婪”的;相互依賴的伴侶在使彼此幸福上負有責任,對伴侶的慷慨大度往往對自己有益;人們都希望以較小的成本得到較大的回報,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好處與貢獻能夠平衡[8]。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交換理論及相互依賴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利益和需求。哈里認為,親密關系中存在一個愛情銀行,滿足與不滿足對方的需求,就是存款和取款行為;婚姻幸福在于滿足彼此重要的需求[9]。海靈格指出,親密關系中的一方有所付出,就會產生受補償的愿望,幸福婚姻是收益與付出的均衡,只有收益而沒有付出,就會傷害關系[10]。在中外的各種婚姻狀況測量工具中,實際上關注的都是性生活、財務、家務等需求的滿意度以及滿足行為問題[11]。
以往的親密關系需求論的主要缺陷在于,重視研究如何滿足需求,而忽視了研究人在親密關系中究竟有哪些需求,忽視了對需求進行系統的類型劃分和定義,這樣就造成了如何滿足需求的研究,常常是片面的,缺乏針對性及有效性,其結果是無法真正指導人們去滿足需求。所以,親密關系科學首先應當研究需求的類型及劃分問題。
親密關系是最復雜的人際關系,包含性質不同、相互獨立并關聯的五類需求:性愛、情愛、子女、財務、服務(家務)。絕大部分親密關系現象,都與這五類需求有關。這五類需求有不同的特點、功能、價值和意義,每類需求都是可以進行符合生活實際及邏輯的逐層逐項劃分的,每一類每一項具體的需求,也都有確定性的內涵、外在表現或心理特征。需求滿足情況決定了親密關系的質量和狀態,決定了親密關系中的愛與情感。沒有單一的因素能夠決定親密關系的危機或和諧;親密關系的危機和破裂,大多是意識及潛意識層面的一些需求長期沒有滿足的結果;親密關系的和諧,意味著每人的需求得到了一種綜合性的均衡的滿足。全部需求都得到滿足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是非理性的。均衡滿足往往意味著滿足了生理與心理均衡、物質與精神均衡、親密關系與人生均衡,也滿足了收益與付出均衡。均衡與否,取決于雙方的構建行為,取決于個人的內在心態以及外在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這樣,由于我們能夠科學地合理地把親密關系的復雜需求明晰為一種多元多層的結構,我們也就能夠做到解釋、預測、指導、控制人們的親密關系及其行為。
總之,需求論范式的親密關系科學,就是把需求作為親密關系本體論和方法論,實證研究這樣一些問題:親密關系中包含哪些需求;需求滿足與親密關系滿意的關系;如何滿足親密關系的需求;需求對親密關系演變的影響;有哪些因素影響需求滿足;如何從需求滿足和均衡的角度進行親密關系的干預及咨詢。
需求論范式的親密關系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銜接、融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認為只有需求滿足和需求均衡,才能體現有關的各種人文主義觀念和訴求,如愛、愛情、感情,等等,否則,這些觀念或訴求都是空談。因此,需求論范式有助于人們消除人們對親密關系科學的抵觸,反思、松動和扭轉某些錯誤的人文主義觀念,自覺地排除其不利的影響。
三、需求論親密關系科學的社會應用價值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會同時流行著很多雜亂的親密關系觀念,當今西方社會如此,當今中國社會更是如此。一些人錯誤地認為,婚姻、愛情等問題是純粹的感性問題,是說不清的,是沒道理可言的。在戀愛與婚姻問題的教育、講座、咨詢、輔導中,在各種影視節目、網絡傳播、圖書出版活動中,充斥著大量的有問題的人文主義親密關系知識。例如,倡導男女大不同的庸俗心理學;提出了很多不靠譜的所謂關系技巧、寶典;宣揚一些信仰和教條,訴諸真愛、感恩;強調與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潮流相違背的傳統觀念;夸大原生家庭的影響;把個人體驗和感悟當做普遍的道理;把內容含混的情商、溝通、愛的能力、愛的語言等作為核心話題;更有甚者,宣傳一些荒謬或玄奧的東西。種種情形都有一定的市場,籠罩在濃重的非理性氛圍中,其情形遠比西方嚴重和混亂。
在社會發展和轉型過程中,中國人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有了很多新的思考、選擇和要求,親密關系問題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個困惑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不小的社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親密關系科學,去反思、評價、取舍各種人文主義的親密關系觀念和說教。可以說,倡導親密關系科學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實際意義。
需求論范式可以為親密關系科學提供大量的學術理論上的課題,更有很強的社會應用價值,這也是親密關系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指導人們的親密關系行為,增強人們愛的能力。
需求論范式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很強的愛的能力。一些人常說的愛的能力,其實就是認知、滿足自己及伴侶的需求,構建彼此的需求均衡的能力。需求論范式能夠指導和幫助人們多層次、系統化地認知自己及伴侶的需求,有選擇地有效地滿足伴侶的一些重要需求和關注,彼此靈活而積極進行需求滿足交換、回報、應答,互利互惠,認可自己某些滿足能力的不足,認可自己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斷強化需求滿足的互補和依賴,求同存異,構建合理的現實的親密關系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進而實現需求滿足的大體均衡,而無須苛求伴侶和自己,無須求助于難以做到和未必有效的奉獻、忍讓等等。
其二,指導親密關系的教育及咨詢活動。
需求論范式是以問題解決和社會實踐為導向的一種理論探討,這也決定了親密關系的教育與咨詢是一致的、一體化的。親密關系教育,就是說清楚親密關系中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均衡,如何通過經營構建行為實現需求均衡。親密關系咨詢,就是了解和解釋哪些需求沒有滿足,有哪些需求失衡,并指導幫助人們改變需求認知,采取行動彌補失衡。也就是說,通過規范化操作,診斷需求滿足情況,調整需求失衡。需求論范式與認知行為療法、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心理學理論和技術,有著直接的內在的關系,因此,可以更好地推動這些理論和技術在親密關系咨詢中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 莎倫·布雷姆,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系[M].郭輝,肖斌,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2] Garth J.O.Fletcher.The new Science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Malden,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2:4-12.
[3] 安東尼·吉登斯.親密關系的變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4] 張洪,王登峰,楊燁.親密關系的外顯與內隱測量及其相互關系[J].心理學報,2006,38( 6):910-915.
[5] 葉映華,吳明證,姚乃琳.個體自尊與婚姻滿意度關系的模型構建[J].應用心理學,2009,15:84-8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于立東.心理咨詢中的利益均衡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1-238.
[7] 莎倫·布雷姆,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蘇珊·坎貝爾.親密關系[M].郭輝,肖斌,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168.
[8] 威廉·哈里.他需她要[M].劉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4.
[9] 伯特·海靈格.誰在我家: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M].張虹橋 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19-21.
[10] 中國就業培訓技術中心.婚姻家庭咨詢師(三級)[M].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155-156.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