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人們對中醫古籍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對中醫古籍進行整理、加工、數字化等作品形式不斷出現,其版權問題也隨之產生,這需要我們采取相關措施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版權進行保護。
[關鍵詞]中醫古籍;版權;保護;數字化
[作者簡介]雷天鋒,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
一、中醫古籍整理的價值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國學熱的不斷升溫,中醫古籍逐漸受到各方關注。中醫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由于我國大部分中醫古籍沒有標點符號以及現代意義上的分段、校勘,因此,對中醫古籍圖書的開發和利用需要經過全面系統的整理:改正錯字、填補遺字、修改注釋、加注標點、劃分段落、撰寫校勘記等。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專業古籍出版社對國內豐富的中醫古籍文獻進行整理出版,中醫古籍整理不僅是對中醫古籍進行標點、校勘、注釋、今譯、翻譯、數字化等多方面再創作的過程,還應該包含對中醫古籍妥善保存、修復、進行數字化、整理出版等。
中醫古籍整理利國利民,特別是原創的中醫古籍整理工作關乎我們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關乎我們民族的血脈。中醫古籍整理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有密切關系,對中醫和人文學科研究水平提升有推進作用,對傳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版權問題
現實生活中,中醫古籍盜版橫行,市場上質量低劣的盜版中醫古籍隨處可見。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個人或法人均可以將古籍作品掃描成PDF文件,上傳到網站上,供人隨意下載和使用;或未經授權便將其圖書錄入或掃描成電子版,做成光盤、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等不同形式的數字產品進行公開銷售。
中醫古籍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已刻不容緩,尤其是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作品的復制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和簡單,層出不窮的侵權盜版已經嚴重損害出版者、著者、讀者的權益。一些中醫古籍整理作品未經授權,剛剛問世就被他人數字化流通,對著作權人和出版者的權益構成嚴重損害,中醫古籍整理作品被盜版、侵權現象已經威脅到中醫古籍整理事業的生存。一部高質量的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問世,中醫古籍整理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然而他們的勞動卻得不到充分尊重,這已經成為中醫古籍整理者日益擔憂的問題。中醫古籍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如果中醫古籍整理工作者的權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這項工作的持續性是讓人懷疑的,進而中華文化的傳承是讓人擔憂的。
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即 “古籍無版權”。那么,古籍究竟有無版權?首先,必須明確古籍的界定,即哪些作品屬于古籍?對于這個問題,在法律上并沒有明文規定,唯有依據學術界的約定約定俗成,即1911年以前的作品屬于古籍。對于古籍的保護可以參考我國著作權法的有關法律條文, 我國《著作權法》第20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即作者的人身權沒有時間限制。作者和作品之間帶有人格利益的聯系,反映了一種客觀事實。只要作品存在一天,作者與該作品與生俱來的聯系事實就不會改變。因此,反映著作人身權中那些具有不可更改的歷史痕跡的作者與作品之間的聯系方式,如署名方式等,應受到永久的尊重。比如,《傷寒雜病論》再過一萬年也要維護張仲景的作者署名。
《著作權法》第21條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至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至最后去世后的作者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50年,截至作品發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是,作品自創作完成50年內未發表的,著作權法不再提供保護。人們所說的古籍無版權其實是一種誤解,或者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也可以說是為侵權者找出的一種理由。古籍不受著作權保護的僅僅是發表權和財產權部分。
那么古籍整理作品作者是否享有版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12條,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著作權法》第34條規定,出版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作者對中醫古籍進行翻譯、注釋、改編、整理而產生的作品享有的是演繹著作權,應該受到法律保護,作者對翻譯、注釋、改編、整理等部分享有完整的版權,即僅限于其自己創作的部分,不包括中醫古籍部分。
國內學術界對古籍整理是否具有版權還沒有統一認識。1991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條對“整理”的解釋為:“指對內容零散、層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進行條理化、系統化的加工,如中醫古籍的校點、補遺等”。但2002年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該條被完整地刪除。對于古籍整理作品是否受到版權保護更讓人撲朔迷離,鑒于人的閱歷、認識、知識不一樣,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不過,我們有幸看到下面一個案例,算是古籍整理作品的一道曙光。2007年,中華書局將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北京錦繡紅旗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起訴至法院,因對方未經許可,擅自在其復制發行的電子圖書中收錄了中華書局享有著作權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華書局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36萬元。法院認為,點校之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凝聚了中華書局的創造性勞動,構成了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遂判令兩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26萬元。
三、加強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版權保護
1. 對中醫古籍進行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版權保護。中醫古籍整理是一項學術性工作,它需要校勘、標點,需要中醫、歷史、語言、音樂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任何一部中醫古籍整理作品都是有差異性的,即使標點、分段這么小的地方也會有差異。即使是同一部中醫古籍,只要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在資料的使用、判斷與取舍上就會有不同,整理出來的作品就一定有差異,包括風格上的差異,甚至是錯誤的差異。因此,我們可從這些方面判斷其獨創性。只有理解和承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獨創性,才能進一步判斷作品之間是否構成侵權。判斷中醫古籍整理是否侵權,首先要判斷它是否整體侵權,然后再對局部內容進行比較,就是差異性在局部和整體當中有不同的表現,整體雷同而僅局部差異即可認定為抄襲。
2. 中醫古籍作品數字化的版權保護。在20世紀70年代,古籍數字出版開始在美國出現,我國從90年代開始中醫古籍數字化。一方面,數字時代的發展和“國學熱”的興起,讓中醫古籍數字化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出版社對中醫古籍數字化出版謹小慎微。這項工作一直發展緩慢,其最大的障礙就是版權。
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進行數字化加工不是對中醫古籍的整理,沒有產生一種新的作品,其只不過是利用技術手段和技術設備產生的一種新的作品形式,因此古籍整理數字化本身不存在版權問題。版權存在于數字化前的古籍整理作品,國家需要將大量高質量的中醫古籍整理作品以數字化的方式整理出來以滿足讀者需求,但中醫古籍數字化如果沒有法律保護,一定會使中醫古籍數字化這個被稱之為朝陽產業的行業,在很短的時間內窮途末路。但是在古籍整理作品數字化運作當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一個一個地向作者征集版權的成本非常大。找出版社,只能解決出版那一部分權利;找作者,只能解決作者的權利。我們必須想辦法將相關的權益集中化管理,不然隨著數字化進一步的發展,中醫古籍整理作品被侵權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四、中醫古籍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1. 提高中醫古籍整理者的門檻。提高中醫古籍整理者自身的素質,應從提升中醫古籍整理出版的門檻入手,出版中醫古籍整理作品要有資質。整理者也需要提高版權保護意識,想辦法提高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學術含量,盡可能具有獨創性。
2. 完善中醫古籍整理法規。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盜版普遍,但判斷盜版者是否侵權卻具有難度。我們可以一方面通過法律途徑,要求國家版權局等立法部門爭取在法規條例中凸顯對中醫古籍整理者的保護;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行政管理的手段防患于未然。此外,可以細化保護細則,通過制定法律解釋等細則,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中出現的著作權糾紛問題進行澄清。這既能在法律層面上對中醫古籍整理作品的版權保護予以確認,又方便在版權保護中進行實際操作。
3. 版權集體管理。把版權集體管理和相關權利集中化,將所有作者的版權實現集體代理,既有利于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又方便信息的傳播。尤其是當著作權涉及多個作者時,作者之間通過版稅的分成來確保相互利益,保證作者權利不被濫用。
此外,中醫古籍數字化的版權問題可以參考我國香港地區的做法,出版未整理的中醫古籍版本,以避免出現版權糾紛。其實現有很多中醫古籍根本不需要再整理,原有的中醫古籍水平已經相當高,再整理等于浪費,況且擁有古籍整理這個實力的人員和機構也相當少。
[1]陳傳夫.館藏文獻數字化的知識產權風險與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3(10).
[2]蔡福瑞,楊桂榮.關于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若干問題的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2(6).
[3]符永馳,劉國正,李斌.中醫古籍數字化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4(11).
[4]王發社.古籍數字化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論壇,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