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奧奈爾


吉普賽人曾是流浪和貧困的代名詞。如今,有些吉普賽人賣掉他們的大篷車,建立起豪華別墅,羅馬尼亞南部的吉普賽區(qū)出現(xiàn)了很多五層宮殿。
主干道兩旁矗立著一幢幢雄偉的房子,它們有著漂亮的陽臺和柱子,圓形碉樓、鐘塔和穹頂?shù)蕊L(fēng)格多樣的房頂引人駐足。帕拉斯齊夫先生后倚在椅子上,頭上戴著一頂像皇冠一樣的草帽,雙手在啤酒肚上摩挲著,面帶微笑。這是他的家鄉(xiāng)小城布茨司庫,是歐洲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吉普賽人生活的地方。
富裕的吉普賽人
“吉普賽”一詞源于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dāng)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于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語言學(xué)家認(rèn)為,吉普賽人可能來自印度。吉普賽人喜歡自稱為“羅姆人”,認(rèn)為這才是對自己正確的、充滿敬意的稱呼,“羅姆”在他們的語言中是“人”的意思。
“1996年,我最先在這里建立起房子。”帕拉斯齊夫指向他富麗堂皇的別墅,房子頂端的鐘塔用他的孩子路易吉和培圖的名字裝飾而成。“我兒子想把房子拆掉重建,他們覺得這種風(fēng)格太老土了。”帕拉斯齊夫聳了聳肩,“如果他們想這樣做,我不反對。”
在羅馬尼亞南部的吉普賽區(qū),有很多五層宮殿,相比之下,帕拉斯齊夫的兩層小樓其實(shí)非常樸實(shí)。一棟宮殿看起來就像公司總部,鏡面玻璃墻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另一棟則像一個童話城堡,有著水粉柔和色彩的屋頂和陽臺;還有一個像瑞士人的木造農(nóng)舍,有著高高的尖頂和擺著小陶俑的陽臺。
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西南部75公里處的這個原本荒涼的小城中,如今屹立著約100棟雄偉壯麗的吉普賽建筑。這里住著的約5000個居民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吉普賽人,他們都擁有大量資產(chǎn),足以驕傲地在當(dāng)?shù)卮蛏纤麄兎N族獨(dú)特的印章。
“富裕的吉普賽人”,這種表達(dá)看起來就像是印刷錯誤或是充滿惡意的玩笑。羅馬尼亞200萬吉普賽人中的很多——約占10%——過著暗無天日的窮苦生活:他們生活在破敗的貧困地區(qū)或市郊的木棚里,和整個東歐的吉普賽人一樣,受到無盡的蔑視。
很多吉普賽人視布茨司庫吉普賽人的豪華別墅為眼中釘,因?yàn)樗麄儭罢故玖瞬粦?yīng)得的財富”。吉普賽精英階層卻認(rèn)為,給外人留下好印象并不重要。相反,他們明確表示,不歡迎來到這里提問和拍照的外人。“滾開!”孩子們朝我喊,成年人則投來陰郁的目光或是轉(zhuǎn)過背去。社會學(xué)家格魯·度米尼卡說,吉普賽人的房子只是給本地人看的,他們只想在當(dāng)?shù)胤秶鷥?nèi)展示財富和地位。
然而,他們的財富到底來自哪里呢?答案很簡單——金屬交易。布茨司庫的吉普賽人絕大部分是銅匠。上世紀(jì)90年代初,來自布茨司庫的家庭還坐在馬拉大篷車中穿過整個國家,兜售用于制作高濃度烈酒的銅制漏斗。對帕拉斯齊夫這樣的好手工業(yè)者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盈利的生意,因?yàn)橐粋€漏斗就能賣幾百歐元。羅馬尼亞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嚴(yán)格監(jiān)視吉普賽人的生意,富有家庭都盡量有意識地不引人注目。
1989年,羅共政權(quán)倒臺后,吉普賽人的企業(yè)家天性被激發(fā)出來。銅制漏斗生產(chǎn)商和他們的兒子在整個羅馬尼亞和其他東歐國家游歷,從可以信任的工廠(有時甚至通過非法渠道)獲得銀、銅、鋁和鋼。有些吉普賽人在原材料市場獲得了高額利潤。曾經(jīng)的銅制漏斗生產(chǎn)商馬琳·尼克拉說:“就是最笨的人也可以從倒賣金屬所得的收益中建起五棟別墅。”
豪華別墅中的古老習(xí)俗
整個星期我都在布茨司庫的大街上晃蕩,希望能夠獲得進(jìn)入某個吉普賽人家中的權(quán)利。攝影師卡爾拉·噶切特和伊萬·卡辛斯基已經(jīng)做了前期準(zhǔn)備工作,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這里拍攝了大量照片。我拿著這些照片站在門口,以期激起房主的好奇和虛榮心。
這一招有時能夠奏效,我走進(jìn)一家吉普賽別墅的大門。金光閃閃的大理石面,嵌著枝狀吊燈的天花板,引向樓上臥室的漂亮臺階。大部分房間看上去都無人居住,唯一的住戶是祖父母和幾個小孩,父母和年長的兒子們出門做生意了,他們只在假期、洗禮日和葬禮時回家。
而在豪華的建筑中,吉普賽人的古老習(xí)俗仍然沒有改變。在維克多·費(fèi)力桑的家里,當(dāng)我問洗手間在哪兒時,他并沒有把我領(lǐng)進(jìn)奢華的浴室,而是來到院子里的一個小房子,他和他的妻子也使用這里的廁所。出于宗教儀式的清潔原因,很多吉普賽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忍受在同一個屋檐下既要做飯又要大小便。
在其他的家庭中我注意到,年輕的小女孩怎樣給與她們同齡的小丈夫提供膳食。在富裕的家庭中,父母為有時才13歲的孩子包辦婚禮的習(xí)俗至今仍很普遍。年輕的吉普賽人仍然始終在路上,他們?nèi)ゲ技永账固毓ぷ鳎踩ノ靼嘌馈⒎▏霾睿夏昴腥藙t坐在家中,憂傷地回憶他們在路上的日子。
吉普賽人拆掉老房子,建起新房子,以建造更大更豪華的房子。“我們是羅馬尼亞最文明的吉普賽人。”一個叫弗洛林的男人咆哮,“我們有了漂亮的東西后,就想擁有更加漂亮的!”
當(dāng)我把這一切講給曾在貴族式莊園中生活、但最終決定回到樸實(shí)小房子中的寡婦拉達(dá)聽時,她仔細(xì)地打量著我這個“幼稚的外人”說:“不管他能建多大的房子,最后住的都是墳?zāi)埂!?/p>
[譯自德國版《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