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登
數人侵權因為涉及多個加害人,第三人行為可以造成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所以可能導致行為人與受害人法律關系評價上的聯系中斷,而使行為人免除責任或僅承擔其相應范圍的責任,關系相對復雜,且往往涉及多數因果關系的討論。多個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形成“共同因果關系”時,在共同侵權行為采主觀說下,往往涉及客觀行為關聯問題的討論,而在共同侵權行為采折中說或客觀說下,亦會涉及 “直接結合”的侵權行為與“間接結合”的侵權行為問題。為此,筆者結合《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嘗試簡要分析數人侵權典型形態中的因果關系及對應的責任分擔形態。
首先,針對數人侵權案件,以有無意思聯絡為標準,區分出有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所謂有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具體表現為“共同加害行為”案件,其類型構成特色表現為意思聯絡覆蓋可能的因果關系。所涉條文為《侵權責任法》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需說明的是:首先,這一規定不僅是關于舉證責任的規定,實質上屬于一項獨立的責任規范(請求權基礎),即加害人即使能證明其行為分擔部分與損害后果無因果關系仍不能免予承擔連帶責任。其次,結合《侵權責任法》第九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教唆人與幫助人視為共同加害人,存在共同故意,一并納入共同加害行為予以調整。
其次,針對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案件,從因果關系考察,以分別實施的侵權行為是可能地造成同一損害還是現實地造成同一損害為標準進一步區分為“擇一因果關系”案件和“確定因果關系”案件。若分別實施可能地造成同一損害(各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則具體表現為“共同危險行為”案件,其類型構成特色表現為“擇一因果關系”。所涉條文為《侵權責任法》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需說明的是,這一規定所涉及的問題不是因果關系是否存在,而是因果關系證明的問題,即推定各危險行為的因果性,參與人可以舉證推翻并免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學說認為在加害份額不明的情形下類推適用加害人不明的共同危險行為的規定。但從《侵權責任法》第十條中“不能確定具體的侵權人”這一用語并結合《侵權責任法》第十一、十二條的規定來看,在我國現行法上,只有加害人不明才適用《侵權責任法》第十條,屬于共同危險行為,加害份額不明情形下各加害人的責任承擔分別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十一、十二條處理。
再次,在上述區分的基礎上,針對“確定因果關系”案件,接著從因果關系考察,以所有侵權人對外應承擔的責任總和是否超過全部損害后果(同一損害后果)的責任為標準進一步進行區分。若責任總和并未超過全部損害后果的責任,則劃分出“部分因果關系”案件或“共同因果關系”案件(“間接結合”案件);若責任總和超過全部損害后果的責任,則為“聚合因果關系”案件。對于前者,其類型構成特色表現為“部分因果關系”及“共同因果關系”。所涉條文為《侵權責任法》第十二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需說明的是:此條規定與《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一樣都非獨立的請求權基礎,僅是解決數侵權人的責任承擔方式及內部責任分擔問題,各侵權人侵權責任的成立仍舊是單獨侵權的邏輯。其次,所謂“部分因果關系”,表明數個單獨發生的侵權行為導致的損害部分相對明確,數個侵權人就其加害部分分別負賠償責任。而所謂“共同因果關系”,亦被稱為“補足因果關系”,表明數個單獨發生的侵權行為分別構成損害后果發生的必要條件,缺少其中一人的行為,那么損害不會發生。《侵權責任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表明立法否認在“共同因果關系”案件中讓數個侵權人對外承擔連帶責任,而法釋[2003]20號中表述的“間接結合”案件在新法下亦應適用此條規定。
最后,針對上述“聚合因果關系”案件,以有無“終局責任人”為標準,區分出“(單)雙向聚合”案件和不真正連帶關系案件。所謂“(單)雙向聚合”案件,進一步以各侵權責任人所負責任是部分重合還是全部重合為標準,區分出“雙向聚合”案件與“單向聚合”案件。對于“雙向聚合”案件,所涉條文為《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需說明的是,對于這一條的理解,其并非獨立的請求權基礎,僅是解決數侵權人的責任承擔方式及內部責任分擔問題,各侵權人侵權責任的成立仍舊是單獨侵權的邏輯。相關問題討論中出現的所謂“聚合因果關系”,“競合因果關系”、“累積因果關系”及“等價因果關系”,不管用語如何不同,皆指數個單獨發生的侵權行為作為條件都足以導致同一損害后果發生這一情形,而法釋[2003]20號中表述的“直接結合”案件在新法下亦有此條規定的適用。對于“單向聚合”案件,具體表現為一侵權行為構成全部損害后果發生的必要條件,另一侵權行為僅構成部分損害后果發生的必要條件,實際效果類似于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混合的規則。
如在很小的火與壓倒性的大火結合造成損害后果情形下,讓引起小火者承擔部分責任,并在部分責任范圍內與大火引起者對外承擔連帶責任,而讓引起大火者對外承擔全部損害賠償責任。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