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瑞
摘 要 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們享受著其所帶來的各種益處,而心靈卻漸漸缺失,幸福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幸福作為一個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本文的一個中心內容,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在汲取前人思想觀念的基礎上, 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即幸福就是至善。
關鍵詞 亞里士多德 幸福 德性 啟示
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前期,中央電視臺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幸福是什么?”。頓時“幸福”成為媒體的熱門詞匯。“你幸福嗎?”,這個簡單的問句背后蘊含著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于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體會,引發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在這種背景下重新反思一些關于道德與人生的根性問題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對善、最高的善、幸福、德性等問題的思考至今依然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培養人們正確的幸福觀、道德觀和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至善即是幸福
在追問幸福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至善即是幸福。”亞里士多德針對柏拉圖把“善”看成是脫離一切具體事務和行動之上的東西,提出:“不論是受過教育或未受過教育的人,都認為至善即是幸福;并認為‘生活得好或‘行得好即是有福。但是幸福的性質如何,則群眾的意見和哲學家的主張,便各執一辭。群眾將可見可能之事如快樂、財富、名譽等視為幸福:以致不同的人,對于幸福有不同的了解。有時甚至同一個人,前后的解釋也不一致。”為什么會有這樣?就是因為“善”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生的目的固然都是追求善,但是這個善絕不是抽象的、神秘的“理念”,而只能是通過具體的、現實的行動去實現某種“目的”。
什么是至善?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是由各個具體善積累而成,并且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德行的活動而達到的善。善在不同的行動和不同的技術中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善,卻同人的最高目的、最大的善是同一的,分不開的。盡管每個人、每個具體行動都有具體的善,但人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具體行動去追求一個終極的、最完滿的善,而“至善”就是最高的、完滿的、終極的善。人們應把自己對善的追求,納入對終極善追求的軌道。
總之,在至善和幸福的問題上,亞里士多德反對柏拉圖那種抽象的、神秘的“善”,堅持把“善”變為同具體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概念;他把幸福看成是人的一種自我滿足、自我控制、自我奮斗和不斷追求,有力地反對柏拉圖關于“神性”幸福的觀點,從而是他的幸福論更加明顯地體現出其人本幸福和現實主義的特色。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最快樂的活動,所以幸福就是使人快樂的,使人覺得可愛,樂于去追求的。而在所有的幸福中,亞里士多德把思辨生活當做是最高貴的生活,最高的幸福。因為思辨是我們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實現活動,它本身是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性,能給人帶來純潔的快樂。因此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便越大。
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幾點啟示
由于受到歷史和階級背景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時至今日,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第一,幸福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活動是最大的幸福,它高于人的生活,是神所具有的,一般人難以達到,但他還是極力主張要把思辨幸福作為一種理想來激勵人們為之努力奮斗。同時,亞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視現實的幸福生活。他強調,倫理德性的現實活動是完全屬于個人的,對于多數人來說,可以實現的幸福就在于使我們的實踐活動合乎倫理德性,而且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學習得到幸福。這一點啟發我們在幸福的追求過程中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做到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第二,幸福是個體幸福和集體幸福的統一。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個人一旦離開了城邦,便不能獨立自足地生活。因此,一個孤獨的人不可能自我完善,個人只有在城邦國家即理想社會中才能達到自我完善,個人的幸福也只有在城邦的幸福中才能獲得實現。因此,個人的幸福不僅表現在使自己處于良好的狀態之中,而且表現在使他所在的集體處于良好的狀態之中。亞里士多德不僅認為個人幸福離不開城邦幸福,而且認為城邦幸福高于個人的幸福。因為他認為整體先于部分,城邦先于家庭和個人,城邦的善高于個人的善。因此,一個人獲得善是有價值的,但為了民族和城邦獲得善則更為光榮與神圣。這啟發我們在追求幸福時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努力克服狹隘的個人主義幸福觀和虛幻的集體主義幸福觀。
參考文獻:
[1]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集[M].北京:商務印刷館,1964.
[2]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1,6,7,14,34.
[3]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苗力田. 古希臘哲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l989.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