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邵慶玲
摘 要 任何藝術、藝術家族都是從屬于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我們可以從藝術中推論認識當時的社會,也可以通過了解藝術所處的歷史背景來深入認識藝術品的內涵。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哥特式建筑,確切的說是透過建筑形態來分析當時時代精神狀況及當時的藝術家,在什么樣的時代精神下設計出這樣的建筑。
關鍵詞 藝術品 藝術風格 時代精神 風俗習慣 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奧地利醫學家S.弗洛伊德創建的治療神經癥的一種方法。其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無意識,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欲望和沖突被壓抑在無意識中仍影響著意識,并可表現為神經癥癥狀。 精神分析法是通過自由聯想、移情、對夢和失誤的解釋等來治療和克服嬰兒期的動機沖突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方法 。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哥特式建筑,確切的說是來分析建筑形態,透過建筑形態來分析當時代人的精神狀況,分析當時的藝術家,在什么樣的時代精神下設計出這樣的建筑。
二、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2-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它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歐洲。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三、從精神分析方面分析哥特式建筑
我們都贊譽哥特式建筑——恢弘而又輕盈,向上的線條,細長、堅挺,仿佛劍一樣直刺天空。而豎直細長的柱子,一個接一個的重復,豎的平行線營造出了悠長的進深。所有豎直的線條上升,上升,到仿佛看不見的地方匯攏,尖尖的頂使得線條仿佛在無盡的上升,直達天堂。大面積的花窗玻璃透出微弱的藍光,似圣母那神秘的目光。
讓我們看看哥特式建筑產生時的社會情況——經過了繁榮強盛的羅馬帝國,十一世紀時的歐洲,卻急轉直下,敗落異常。七十年中有四十年饑荒,到處蒼夷滿目,骯臟不堪,鼠疫、麻風、傳染病,成為土生土長的東西。人性澌滅,甚至養成吃人肉的習慣!在如此持久殘酷的情況下,人們灰心喪氣,悲觀厭世,抑郁到極點,直到恐怖,絕望。深重的苦難,使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極易激動,極其脆弱而又愛幻想,幻想往昔的溫情富足的社會。
對現實的絕望,厭世的心理,幻想的傾向,對溫情的渴望,自然而然使人們相信一種以世界為苦海,以生活為考驗,以醉心上帝為無上幸福,以皈依上帝為首要義務的宗教。基督教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統治人心,啟發藝術,利用藝術家。哥特式建筑出現了
在這樣的精神意識下,藝術家心存恐懼,受不了白日的明朗與美麗的風光,他們不讓明亮與健康的日光射進屋子。教堂內部罩著一片冰冷慘淡的陰影,只有從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線變作血紅色,變作紫石英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的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戶。在這樣的精神意識下,哥特式教堂被在世世代代為了超度靈魂的工人的汗水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
如此纖巧與過敏的想象力絕對不會滿足于普通的形式。教堂建的不像建筑,而像一件細工鑲嵌的首飾,簡直是一塊五彩的玻璃,一個用金銀絲織成的巨大網絡。那種中微妙而病態的詩意,夸張的程度正好反映奇特的情緒,騷亂的幻想,強烈而又無法實現的渴望。從發展的普遍看,哥特式建筑的確表現并證實極大地精神苦悶。這種一方面不健全,一方面波瀾壯闊的苦悶,整個中世紀的人都受到它的激動和困擾。
中世紀的精神狀態對哥特式建筑的影響與塑造,與南宋建筑形成有相似之處,經歷了唐朝的繁盛,北宋的暫時穩定,之后頻繁戰爭,民不聊生。人們的情緒處于極度的悲觀、恐懼中。朝廷昏聵懦弱,國土頻失,又偏安南方,追求享樂,人民陷入絕望。社會的精神情緒塑造了南宋的藝術,尤其是建筑顯示出一種纖弱,追求細瘦的線條、細瘦的外形。注重繁復的裝飾,石雕、木雕幾近細致,惟妙惟肖。從精神方面分析兩者都是一種病態,殘酷的現實,難以實現的幻想,只能以專心投入一件無關的事來宣泄郁悶,逃避現實。因此,任何藝術、藝術家族都是從屬于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我們可以從藝術中去推論認識當時的社會,也可以通過了解這種藝術所處的歷史背景來深入認識藝術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丹納 著,傅雷 譯.藝術哲學[M].1988年10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