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勝
所謂海洋生態損害賠償,是指違規建設項目用海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和海洋污染事故,必須對由其造成的國有資產損害做出賠償。常見損害行為有海上溢油污染、違法圍海填海、違法海洋傾廢、違規海上施工和水下作業等。
一、法律規定
對于我國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補償的法律機制,業內已經呼吁多年,但在立法層面始終沒有建立相應制度。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責任是《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創造,是我國唯一明確規定對環境本身承擔責任的立法。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第1款、第2款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第39條規定:“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本條例,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船舶,港務監督可以責令其支付消除污染費,賠償國家損失。”《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制度缺陷
1、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存在制度障礙
隨著海洋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必然導致海洋生態損害賠償糾紛也越來越多。但在實踐中諸多的賠償糾紛卻因沒有適格的訴訟主體,從而使海洋生態損害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法律救濟和保護。目前,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沒有明確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責任的訴訟制度,這就給保護海洋環境帶來極大的困難和不便。
2、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范圍缺乏法律規定
我國目前相關環境法律對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主要散見于《民法通則》第12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207條、208條涉及環境損害民事賠償,但也都是原則性規定,不具備可操作性。而《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基本側重于構建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針對海洋環境污染的賠償很少提及,即便有也多限于行政處罰的方式,關于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規定基本很少。同時對于中國的海上船舶油污的損害賠償范圍法律規定也不明確。基于我國法律現狀,針對我國海洋環境生態損害賠償還存在一定難度。
3、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標準缺乏法律規定
依據我國現有的法律,目前對于海洋環境污染的生態損害賠償標準也還未統一。國家海洋局在2007年發布了《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導則》,但該技術導則并不是行政處罰規定,實踐中它只能作為海洋系統的行業標準來執行,法院在訴訟時,也只是把它作為判罰的參考而非其它。
三、完善建議
1、詳細規定海洋生態損害賠償標準和范圍
首先從立法層面講,目前除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我國缺乏可操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相應的技術標準,海洋損害的補償賠償一直都是空白,海洋生態損害的國家索賠工作還從未全面有效的實質性開展過。國家應盡快啟動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制度的立法程序,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海洋損害賠償。
2、建立環境公益訴訟
海洋生態損害訴訟應當適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但是也應當體現出海洋生態損害的特殊性。為了保護海洋權益真正得到公眾的關注與保護,從而維護切實維護公眾的環境權,建議立法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主要是擴大環境損害索賠主體資格的范圍。“有權利就必有救濟”,“無救濟既無權利”,要保障公眾全面參與環境保護,實現公眾的環境權,就必須充分保障公眾的環境救濟權。而承認和推廣環境公益訴訟,則是公眾環境救濟權的發展潮流和趨勢。從我國目前的立法來看,只有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訴訟,如果只有與侵權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訴訟,這樣將產生諸多的不利后果。筆者認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就應該進一步擴大,不僅包括直接受害者,還應該包括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社會環保團體、公眾,甚至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具有為了社會公益提起民事和行政訴訟的職能,最能代表國家利益,從這點來看,檢察機關也應當是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訴訟的適格原告。目前從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立法上來看,檢察機關都享有針對特定的民事、行政案件提起訴訟的權利。
3、完善海洋生態損害賠付實現的救濟手段
推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責任保險是對傳統民事損害賠償的補充性救濟,狹義上的環境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作為保險對象的保險,且保險對象通常僅限于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等突發事件所造成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害等經濟性損失。廣義的環境責任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應當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標的責任保險。狹義的環境責任保險只為傳統的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提供保險,而廣義的環境責任保險在兼顧狹義環境責任保險的同時,提出了對生態環境本身所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提供保險。
設立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基金是對污染賠償義務人賠償金額不足以彌補受害人損失或對受害人損失可不予賠償的部分進行補償。基金來源一般應由從事污染危險行為中獲取收益者繳納,賠償金額大小按受害人實際損失計算,但不包括難以量化的損失,也要有一定的賠償限額和免責條件。
(作者單位:北京鐵路公安局天津鐵路公安處滄州西站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