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一、網絡創作方式變革對署名權的挑戰
在新的網絡時代,以互聯網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視頻分享、博客、維基網站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蓬勃發展。互聯網用戶也從過去的那種通過瀏覽器單向獲取信息的方式,轉變為共同參與創造信息、分享信息、傳播信息的模式。這種共同參與創作的新模式讓信息變成所有人共同的財富,然而,新興網絡媒介的迅速發展、新型網絡創作方式的演變也對傳統署名權及其所昭示的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有觀點認為,在新型網絡創作模式下,作者在互聯網上可以很輕易地截取大量的作品片段,在短時間內迅速編輯成一部新的作品,甚至可以用數字抽樣的方式編輯作品。因此,有些學者斷言,大部分精神權利(尤其是署名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從本質上已經不符合數字時代的要求,終將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失去繼續存在的理由。本文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過于片面。以署名權為例,署名權的本質在于昭示作者與其創作的作品之間不可割裂的精神聯系,在某種意義上作者是作品的“父親”,作品是作者的“心智的孩子”。試想在傳統的創作模式下,由于信息來源較少、創作手段有限,作品(特別是優秀作品)的創作周期往往比較長。作者費盡心血創造出了少數幾個“孩子”,必定會對這些“孩子”青睞有加、關懷備至。可是在數字網絡時代,如果作者們可以輕易截取互聯網中的信息內容片斷,在很短的時間內編輯組合成大量粗制濫造但卻有可能剛剛達到獨創性要求的“作品”。面對這么多粗制濫造的“野孩子”,相信就沒有多少“父親”愿意表明自己的作者身份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斷言,在新的數字網絡時代就不存在愿意付出心血和精力創作經典作品的人。畢竟閱讀欣賞具有高度文學藝術價值及美感的作品是人類發自心靈深處的欲望和呼聲??梢灶A見的是無論科技進步到什么樣的程度,具有高度獨創性和文學藝術價值的作品都會應運而生,而創作完成了這些作品的作者們也會有表明自己身份,獲得社會贊譽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因此,全盤否認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在數字時代的存在價值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二、新網絡時代立法對署名權應采取的態度
在新網絡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日新月異,除了以維基為代表的采用共同創作模式的網絡媒體以外,還誕生了博客、微博、視頻分享網站、社交網站等多種新興的網絡傳播媒介。互聯網用戶也從過去的那種通過瀏覽器單向獲取信息的方式,轉變為共同參與創造信息、分享信息、傳播信息的模式。這種共同參與創作的新模式讓信息變成所有人共同的財富。在新的網絡時代作者不會消亡。恰恰相反,新一代參與共同創作的作者們通過博客、社交網站、微博、視頻分享網站等新興網絡媒介,發出了這一代人自己的聲音。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從而促進作品的創作與傳播。從著作權法誕生之日起,科學技術的進步就一直推動著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發展,反過來優秀的著作權法律制度又會促進文化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因此,面對網絡新技術變革,如何讓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制度更好地適應社會科技進步的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新網絡時代下,我國立法對作者的署名權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
首先,在新網絡時代下,以署名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為代表的作者“精神權利”不應在著作權立法中消亡。正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樣“作品是作者個人稟賦的實現,作者權利是內在的人格權利”。對于作者而言,作者在其作品上所署的名字關系著作者本人的聲譽以及社會公眾對其的評價。署名權作為一項精神權利,對于作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確有存在的必要。對于讀者而言,閱讀欣賞具有高度文學藝術價值及美感的作品是讀者們發自心靈深處的根本需求,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無論科技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具有高度獨創性和文學藝術價值的作品都會應運而生,而創作完成了這些作品的作者們也會有表明自己身份獲得社會贊譽和肯定的心理需求。那種認為“精神權利從本質上已經不符合數字時代的要求,終將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失去繼續存在的理由”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其次,在新網絡時代下的著作權立法應當堅持署名權的消極權利屬性,在充分尊重作者署名自由的同時,給予作者對抗他人侵犯其權利的盾牌。正如維基共同創作模式讓署名與否成為作者們的自由選擇那樣,只有堅持署名權的消極權利屬性,才能在維護作者署名權的同時,給予網絡新技術應用足夠的發展空間。試想如果署名權是一項積極權利,也即意味著維基網站必須確保每一位作者的署名都必須在詞條正式頁面之上得以體現,否則就有可能構成對維基作者署名權的侵權行為,這會對維基網站的發展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最后,在新網絡時代下著作權立法應當堅持對新網絡技術應用中的署名實現方式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以維基模式為例,維基作者們依據共同制定的“維基準則”自發地選擇不在維基正式詞條頁面署名,而維基作者們的身份可以在正式頁面的二級頁面(即“討論頁”以及“修訂歷史記錄頁面”)中得以靈活的體現。同樣,在其他網絡新媒介中,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能夠體現網絡作者身份或者署名的獨特方式。某一種新技術本身并無對錯之分,法律所需要規制的是主體的具體行為。著作權法只有充分尊重作者的署名自由,并且對新技術應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才能在維護作者權益、鼓勵作品創作傳播的同時,給網絡新媒介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留下足夠的成長空間。對于網絡時代新浪潮下署名權重要性的認識不必走向另一個極端。新型網絡媒介與用戶對于署名實現方式的選擇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維基共同創作模式以及其他網絡媒介采用的模式應該與傳統的以作者身份為中心的出版發行模式一起,更好地為促進公共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服務。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公安局老莊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