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倞
我國《合同法》對于違約金責任規定過于籠統,且對兩種性質的違約金沒有作出明確的區分,對約定違約金與其他違約責任形式能否并用的問題也規定得不明確,使司法實踐中產生很多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參照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做法,對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完善,使之更加明確具體,準確地區分兩種性質不同的違約金,減少在法律適用上面臨的困境。
一、對約定違約金與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分別規定
既然法律規定了兩種不同的方式,就應該有其實際的意義,如果能夠相互替代,則完全沒有必要規定兩種方式,因此,應該在法律規定上對這兩種不同的責任形式作出分別的規定,進一步厘清此二者的關系,明確其具體的適用范圍,以及在適用上有重合的矛盾應如何解決。因為單純懲罰性質的違約金和約定的損害賠償金,二者在目的、性質上均有不同,在作用上也有所區別,因此可以相互補充,同時存在。但是賠償性的違約金在性質上則與約定的損失賠償金沒有本質的不同,在作用上也幾乎沒有區別,實在沒有必要同時存在,作重復的規定,二者選擇其中一種適用即能解決問題,而我國法律對于違約金責任的規定有過于籠統之嫌,容易引起適用上的困難和理解上的差異。因此,要對這兩者作分別規定,以明晰相關法律關系,更有利地指導實踐。
二、明確違約金的參照標準
違約金既然是當事人為違約行為而專門設定的一種制度,它的目的就在于預防違約行為的發生,使得當事人自覺履約,以確保訂立合同的目的得以實現,所以它不應該以實際損失的發生為必要條件,那應該是賠償損失或者解除合同等救濟方式來解決的問題,它的發生就應當以約定的違約行為出現為必要,一旦出現了合同中所規定的違約行為就應當適用違約金責任,而是否造成了實際損失則在所不論,這樣才與當初設立該責任形式的初衷相吻合,也能更好地發揮各種違約責任形式的不同功能與作用。另外,對于懲罰性違約金而言,實際損失并不是其主要的調整標準。而《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也沒有對賠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加以區別規定,籠統地說以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失為標準明顯不合理。我們可以對其他立法關于違約金調整問題的一些規定加以靈活借鑒,如我國臺灣民法第252條規定的“約定之違約金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而不再用“損失”一詞,從而可以將懲罰性違約金也納入到該法條的調整范圍中來,對兩種性質不同的違約金進行統一的規制。
三、對懲罰性違約金進行合理規制
合理規制懲罰性違約金,首先,應對懲罰性違約金作出一個最高限額的強制規定。在實踐中,允許當事人任意約定懲罰性質的違約金是否可行,是否要訂立一個標準或上限加以約束呢,對此,筆者持肯定的態度。因為自由總是相對的,在合同法上也是如此,雖然私法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法律一般不進行干涉,但是過分的自由帶來的往往是負面的效果,如果對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數額不加以任何干涉,則約定過高的違約金很有可能面臨嚴重的道德風險,既限制了債務人某些正常的民事權利,也可能引發債權人一方為追求高額的違約金而故意制造機會促成債務人違約,如此一來,則與法律規定違約金責任的本旨完全背道而馳。對于賠償性質的違約金來說,由于其是對未來損害賠償額的預定,對其則有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調整標準,法院及仲裁部門可以依照實際損失的大小對它作出相應調整,而對于單純懲罰性質的違約金來說,因為它注重對違約方的制裁,與實際損失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所以對它就缺乏一個合理與否的判斷標準,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對其規定一個合理的上限,允許當事人在該規定內充分自由地協商,自主決定違約金的數額,這將可以避免上述不利情況的出現,有利于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和合同的履行。具體可參照我國《擔保法》中關于定金適用的規定,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規定,合同當事人明確約定懲罰性違約金的,以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為限。其次,明確規定對于懲罰性違約金的數額違約方不能申請有權機關進行調整。因為懲罰性違約金的適用不以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不管損害是否發生,只要具備了相關責任構成要件,違約方都應當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因而筆者認為,法律或司法解釋應明文規定:如果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是懲罰性違約金時,在違約行為發生后,無論違約是否造成了實際損害也不論造成損害的大小,違約方均應按照約定支付違約金,違約方不能依《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減少違約金數額的請求。
四、完善違約金調整的相關規定
針對《合同法》關于違約金調整規定存在的缺陷,完善違約金調整的法律規定,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要明確調整違約金請求權的行使期限。鑒于前文所述,由于合同法中缺少對調整違約金請求權行使期限的規定,而引發一審、二審、再審過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矛盾,應在我國立法中對該項權利的行使期限作出規定,以避免裁判結果無所適從的尷尬。筆者認為,當事人請求變更違約金數額的權利應當自簽訂合同之日起一年內行使,以此來敦促合同當事人在約定違約金條款時要謹慎行事,法定期限即一年后不得再提出變更違約金數額的請求,從而維護財產關系的穩定性。
其次,對增加或者減少違約金的數額問題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根據違約金的性質不同,法律對于能否增加或減少違約金的數額應作出不同的規定。對于單純懲罰性質的違約金,因為其與實際造成的損失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不能因與實際損失的比較而加以增減,此種違約金的適用并不以實際損失的發生為必要條件,所以不論是否真的發生了實際損害,均不能被免除。由此種性質所定,其能與其他的違約責任形式并用,但是與定金并用卻不行,因為他們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質。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決定對單純賠償性質的違約金予以適當的調整。賠償性質的違約金一般不能與其他違約責任承擔形式同時適用,以免引起沖突與重復。
(作者單位: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