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蔚
摘 要 不論在古代漢語或是現代漢語中,“人家”一詞使用范圍廣、語義涉及面大且使用方法靈活多變。本文主要試圖從語義的變化、語用標記作用及未來發展狀況等幾個方面對“人家”一詞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人家 人稱代詞 語義變化 語用標記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有關人稱代詞“人家”的釋義有兩點:(1)(r閚 ji"D)住戶;家庭;指女子未來的丈夫家。(2)(r閚·ji"D)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指某個人或某些人;指“我”(有親熱或俏皮的意味)。呂叔湘先生在《近代漢語指代詞》中討論到:“人家”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以“家”字為主體形成的偏正結構短語;一是以“人”字為主體的“詞根+詞綴”的附加式詞。
溫州大學教授薛國紅在呂叔湘先生等前輩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先秦時期,‘人家是由兩個詞根語素構成的偏正式短語,經歷了‘短語—名詞—代詞的語法化過程。‘人家 在唐代演變為名詞;元代始見確鑿的旁指代詞用法,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第三人稱用法,并由三稱而轉指一稱”。那么也可以認為,“人家”一詞以其單一的語言單位在語言發展進程中,為了表達客觀豐富的事物承擔了大限度信息量,而這樣語義流變所形成語義多樣性又使我們交際功能的有效性得以發揮到最大。
一、語義流變——從古至今的語義變化
薛國紅教授在《代詞“人家”的來源》一文中表示,“人家”最初是兩個詞根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短語,由短語凝固而成名詞,由名詞發展出代詞。“人家”直到唐代才演變為名詞,旁指代詞“人家”的確鑿用例見于元代,第三人稱代詞和第一人稱代詞用法亦見于元代。如此,“人家”詞義與詞性的演變過程可以看作一種單一線條下發展產物,但在歷時角度下我們可以認為,其不論是當作名詞短語或人稱代詞,這兩種情況下的演變應該是交叉性或者是雙線進行的,不能只是用單一歷時性眼光看待。
1、先秦
例:“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兼愛上》)
此句中“人家”重點是在“家”一字上,故“人家”應為偏正式短語,為別人住所。先秦時期關于“人家”一詞的表述用例較少,雖不能完全說明當時的用法,但也可從小方面來說明它在當時已作為一個偏正式的短語運用。
2、漢朝
例:“凡修筑垣墻,建造宅宇,土氣所沖之方,人家即有災殃,宜依法禳之。”(東漢《宅經》)
在兩漢時期,“人家”以“家”為著眼點的這種用法已經較為普遍,像是“仁者,監護人家者。(《釋難》)”。而在此句中“人家”意為“民居”,可以按名詞的用法來解釋詞義。由此可以看到,“人家”一詞由短語逐步向名詞方向演變。
3、三國兩晉
例:又人家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三國志·吳主傳》)
此句中,“人家”在《漢語大辭典》里的解釋為“別人”,與現代漢語中的語義相同,而原有的“民居”這一意義仍延續使用。這就為“一詞多義”,具體說是同一語義有兩種解析。可以理解為語義也存在一種模糊性,而這種性質的解讀和界定需要依靠交際雙方語境和關系。
4、唐朝
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山行》)
相較于三國兩晉時期,唐代運用“人家”一詞在“家”為主的“處所”概念上逐漸淡化,而向“人”為主的語義概念上轉變。如例句中“人家”指的是詩人在游玩途中所見之景。而此時“人家”也有了代詞用法,像“人家向田不歸宿(王建《戴勝詞》)”中人家就可以理解為“別人”。
5、元朝
例:a.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
b.誰著你夤夜入人家花園,非奸做賊拿。(《全元曲·雜劇》)
宋元時期,擬話本、小說和戲曲等通俗文學的興起,使得“人家”這一詞的用法空前頻繁。從兩個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期不僅有原有的“人家”表意,也出現了后句表示第一人稱代詞的意義。可以看出在元代“人家”的指稱功能已多樣化,不再局限于短語或名詞,而擴大到了代詞的范疇。
6、清朝
例:a. 大官大貴人家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曾國藩家書》)
b. 豈不是栽一輩子筋斗?黃三太人家就寧死不應哩!(《三俠劍(上)》)
在例句中“人家”既指家庭這個大概念(a),也可是表明身份“黃三太人家”(b)這樣的同義復指。與前期相比又有了進一步的語義演變。
7、近代
例:“董大哥知道發急,難道不知道人家也要發急的不成。”(《大清三杰(下)》)
句中“人家”是自我指代的意義,其變化發展到可以作為代詞的用法。這是語義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結果。
由上面對“人家”一詞的溯源和舉例,我們可以大致將其語義的發展變化歸納總結為這樣的變化:
“人家”最開始只是一種非認知情感的詞語,表達固定的客觀對象,理解為“住宅”、“民宅”、“百姓、他人之家”等客觀意義,突出的是“家”這一概念。而在其語言發展過程中,詞語受到發話人和受話人之間語義傳達和理解的影響,會有意義的流變,存在先后不同的意義之間有關聯性和相似性的聯系,所以在交際雙方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存在將“住宅”的意義聯想到“住宅”中所住的人,這樣的演變是一種客觀變為主觀的模糊性的變化,也體現了交際雙方認知發展。
二、形成因素下的語用標記
在交際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單一詞語在其過程中可能被更加強大的同義詞所替換,也有可能增加語義,使其擴展到更多的語境中;或是將這些語義分類整合。
1、詞匯的變化與創新
安德森說過:“詞義發展的每個步驟都是一種創新,不僅是在新的語言實體產生的第一步,這種變化是通過無數的單個運動的集合體來實現的,其中包括:接受、采用和習得,任何新的實體產生都要在語言社區使用過程中與傳統詞義競爭。”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語義表達的重點不同,比如“人家”一詞在前面所提到的由客觀事物的表達到主觀事物的表達,這是在語境變化下語義的變化和創新。
2、語用環境的多樣化
由于交際的需求,代詞“人家”的不同用法體現了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在人際關系處理調解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對“人家”這樣的名詞或人稱代詞的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詞語本身,還應該從語境的角度出發去看待。
(1)作為發話人不同立場下的標記
①自我立場
例:(黛玉)人家睡覺,你進來作什么?(《紅樓夢》 第二十六回)
這里的“人家”表達了發話人的撒嬌和埋怨的小女兒心理。
②第三方的立場
例:“小子!人家可是對你有意,切莫辜負啊。”(《傾城之戀》)
這里“人家”是發話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對受話人表達的輕松幽默的態度,有利于拉近發話人和受話人兩者之間的距離。
(2)作為發話人不同觀察視角下的標記
①發話人視角
例:“不知要如何表達我的謝意,這樣陷害人家,實在太說不過去了。”(《石頭記》)
在例句中,發話人運用“人家”一詞,又把自己放置于受話人的位置,可以當作一種自言自語,也體現出了發話人的心理狀態。
②旁觀者的視角
“你那一籃石頭是自己畫的還是人家給的?真好看。”(《石頭記》)
例句中“人家”一詞從受話人的視角描述第三方表達一種中立的感情色彩。
(3)體現發話人情感因素的標記
發話人的情感因素,在這里主要是指主要是指心理上的認知情感。這是在“人家”這一詞語的發展過程中,由一種非認知的情感逐漸向認知的情感轉化的過程。它主要是受到交際話語中的情感認知,以及交際雙方對彼此語言的分析和理解等一系列因素影響。
①非認知的情感:發話人客觀具體地描述對象,并不過多表現出自己主觀情感。
例:熱河省一個偏僻的山村里,住著一家姓李的人家。(《青春之歌》)
②認知的情感:認知的情感是在發話人和受話人之間建立了話語交際后,發話人所表現出的某種主觀情感,比如喜怒哀樂的主觀自然情感心態,或者是發話人想與受話人或者隱性受話人(即話語暗指的第三方受話對象)之間建立或消解某種關系,比如拉近或者擴大之間的距離所表達出來的情感狀態。
例:a.你別拿人家開涮。
b.看人家藍東陽!沒有絲毫的客氣!(《四世同堂》)
c.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賺些好體面,我們這等奴才白陪著挨打受罵的。(《紅樓夢》第九回)
以上都表達出發話人的認知情感,(a)發話人維護第三方,也就是“人家”所指代的對象的感受;(b)發話人與已經指出的第三方擴大距離感情;(c)一種抱怨的情感。
3、另外作為人稱代詞的“人家”,在大多數情況下指稱對象為人,特別為女性,但是在少數情況下對象可以為男性,這與文章書面內容(描寫對象的性格、人物之間的關系)或交際語境有關。
例:楊過道:“是啊,瘋狗見人就咬,人家好端端的在這里,三條瘋狗卻過來亂吠亂叫。”(《神雕俠侶》)
這個例子中的“人家”一詞的語用可以體現出楊過的活潑的個性。
以上舉例和分析都只是將“人家”一詞或看為名詞或作為人稱代詞分析,另一方面,“人家”可以作為指稱代詞指代事物,表意為同位復指,例如:人家公司、人家學校、人家房子……
三、對人稱代詞“人家”的分析和展望
隨著網絡的興起,網絡語言大行其道,為了滿足不同場合的交際需要,體現發話人在不同交際場合的話語身份,很多各式各樣的如同“人家”的人稱代詞就應運而生。
一方面“由于網上交流的網民地域不同,將漢語言的很多地域變體帶到網絡詞匯中,并且一些新奇有趣的方言詞匯進入網絡語言的基木詞匯,模糊了地域特征,為不同地域的網民所普遍使用。”可以說,方言對網絡中的人稱代詞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同樣對“人家”一詞在不同地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響。
“人家”在很多方言中都有自己的語音或語法形式的變化。例如湖北陽新三溪的贛語方言中“人家”用于領屬詞時轉換為“人家個”。晉南中原官話汾河片中,人稱代詞單數形式單一且一致性強,基本上是“我、你、他”,但在個別語句的使用中會以合音形式出現“人家”這一代詞。在廣東省臺山話中,“人家”一詞中“家”的語音形式變化為“惗ni%^k55”,可以單獨用,也可以組成“人惗”,也就是“人家”。在查找的資料中,還有很多方言中保留著“人家”這個詞,不過詞語的使用方法或發音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在2012年1月下半月刊的《時代文學》上,“語言文字探索”一欄對“人家”一詞分年代在27 部作品中用以表示自稱的語料進行了統計,發現“現在雖然用代詞‘人家自稱仍以女性語為主,占總使用數的87.7%”,但是“男青年使用‘人家自稱的數量明顯增加了,雖然目前還只是在特定環境中使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一種趨勢:‘人家自稱的女性化傾向正向中性化發展。”這就又與“人家”一詞在古時期的中性用法又有了發展的重合之處。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作為廣泛使用的人稱代詞,作為古義中性,而現代意義偏向女性色彩的人稱代詞“人家”,即使在網絡語言或其他語言的發展的情況下,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我們的語言中還將一定時間內存在,將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交際中的詞匯廣泛使用于口語或書面語當中。
四、結語
漢語人稱代詞中,“人家”作為一種特殊的話語標記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變化和創新著語義,我們應該擴寬視野,從語言外部系統中去認識和了解我們豐富多彩卻也在不斷發展著的語言現象。
參考文獻:
[1]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1.
[2]黎千駒.論模糊詞語的釋義方法[J].辭書研究,2007.
[3]于海燕,冀淑辛.“人家”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3.
[4]于海燕,包麗娜.漢語中“人家”的主觀性標記[J].大眾文藝,2011,1.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