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難以看透, 就像空氣" "它令人焦慮, 就像呼吸"
霧霾時代,模糊一團又讓人擔驚受怕的豈止是空氣。很多東西都仿佛藏在混沌之中,難以看透,又諱莫如深,因而凸顯我們的無力感——比如股市,比如手機話費套餐……比如理財。
這是一個單單靠儲蓄無法完成財富聚集的時代,因而也是一個理財普及的時代。對財富縮水的擔憂,讓國人深刻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國人理財意識正迅速普及,國內理財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然而,這種成長是不平衡的。從目前來看,銀行理財仍然是理財市場的絕對主力。截至3月末,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達到23萬款,余額6.7萬億元,占銀行存款比重上升至7.4%——漂亮的數字下,卻藏著無奈的現實:大多數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實屬投資無門、沒有選擇后的選擇,銀行理財的繁華之下,是國人理財渠道單一的冷清蕭索。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看上去更像是一種 “被選擇”。
而更讓人感到無力的是,在“被選擇” 的同時,很多投資者感覺到:銀行理財,并非看上去那樣價格公道、童叟無欺,其中貓膩很多,理財不透明、產品看不懂、風險難把控。對此,投資者能做的不多,有點敢怒不敢言,敢言無人理。
于是,正如在今天呼吸時不時能夠“感覺到塵土的味道”一樣,銀行理財產品仿佛也是一種令人焦慮的“霧霾”——對于廣大的理財者來說,它像空氣一樣曖昧難明,像PM2.5一樣讓人憂心忡忡。“面對霧霾”,絕不僅僅是投資者們單純的主觀感受,它描述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現狀中的種種既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