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祁瓊
摘 要:近年來,高職院校的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開設越來越普遍,但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令人滿意。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把握好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會計學教學改革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本文針對目前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不足,提出了將案例教學方法引入會計學課程教學的構想,并從案例教學的準備、組織、考核方法等進行探討,以期提高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能力培養 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043-02
1 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目的
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高專的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與本科院校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通過對高職學生進行三年的理論知識傳授和扎實的實際動手技能訓練,使高職高專畢業生走向未來的工作崗位后能迅速成長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近年來為對接社會崗位急需的人才市場需要,許多高校的一些非會計專業也紛紛開設了會計學、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電算會計等會計相關課程,為培養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會計專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因此,高職會計專業教育重點強調會計知識講授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并突出會計流程操作的實踐動手能力。會計專業知識較非會計專業而言更為扎實、深厚。而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主要是強調在本專業知識基礎上拓寬經管類的知識面,因此,會計學一般是作為專業選修課設置的,其目的是培養懂會計、應用會計的基層管理人才。教學的重心是在非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上進行會計知識的拓寬,重心是從管理的角度來掌握企業實際的會計流程操作技能,通過對會計知識的學習,能夠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及實務,并學會運用會計信息對所從事的本職工作進行深入分析,運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成為經濟管理工作的“通用型”專業人才。
2 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湖南六所高職院校開展的非會計學專業會計課程設置的調查,各高職院校的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金融、物流管理等專業都紛紛開設了《會計學》課程,但從實際的教學工作來看,卻存在著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局面。究其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非會計專業學生的角度,對會計學課程不夠重視,認為與本自身專業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學習興趣不高。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只重視專業核心課程,從而導致學生在平常的日常學習中很難主動的完成教師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
(2)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未能很好的區分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在會計學課程教學中的教學特點,因而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也沒有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如市場營銷專業、金融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等的行業特色來講授具有行業背景的會計學課程。將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視同會計專業的學生,用相同的教學難度和教學要求進行授課,課程教學內容與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內容基本類似,側重于會計核算或分錄教學。而如何將會計信息運用于具有鮮明行業背景特色的企業則很少涉及,不注重將會計信息運用于實際的決策需求。
(3)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認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不需要掌握過深的會計專業知識,只需掌握如何看懂會計賬本和會計報表,并將其進行簡單分析就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由于以上兩種觀點出現認識的誤區,直接影響到了會計學教學的效果。
(4)教學內容缺乏特色,沒有創新性。在日常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過程中,教材的選用沒有非會計專業專用的《會計學》教材,普遍采用的是會計學專業專用的《會計基礎》,教學內容也是以制造型的工業企業為教學背景,教學內容普遍以工業企業會計核算流程為主,教學內容單一,缺乏行業特色。并且未能將各專業的實際工作情境穿插到會計學的理論教學中來。有些非會計學專業設置的會計學課程教學課時明顯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課時一般只在48~56個課時之間,由于課時受限根本不可能系統的將會計學的理論知識完整的講授,更談不上給學生講授會計電算化等財務軟件的內容。因此,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內容無創新、課時不夠的情況與教學培養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案例教學的改革構想
3.1 案例教學法在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中的優勢
案例教學方法起始于美國哈佛商學院,1918年前后,當時美國哈佛大學的教師將企業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們展開討論。哈佛大學案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案例教學協會主席John Boehrer教授對案例教學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或者某一特定的企業案例進行互動式探索過程。案例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目的是使得學生在教師給定的某些約定規則條件下,在有限的信息空間、時間里通過個人的探求和團隊的集體討論,對實際的復雜問題作出判斷、決策,并模擬實施后的效果等,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的教學模式,受到各大學校的重視日益成為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方法最大的區別在于所有的案例是取自于企業實際發生的真實財務案例為背景資料,通過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分析案例、動手核算案例中的各項財務數據,使學生和老師之間能良性互動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動手核算能力、溝通及協調能力。由于案例的真實性也激發同學們的極大熱情。
非會計學專業的同學在學習會計學課程時,往往有兩種傾向:第一種是認為不是專業核心課程,對會計學不夠重視。但是通過案例教學法能夠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種是認為會計學課程的財務數據核算過于復雜,沒有前期的學習基礎,在有限的課時里要同時掌握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的部分內容有較大的難度,通過大型案例教學法,既可以適當降低會計核算難度,又能讓他們不再認為會計是簡單的算賬、記賬這么簡單,要通過會計數據綜合的分析企業存在的實際財務問題。
3.2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
目前,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的課程教學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在會計學尤其是會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很少運用。案例教學在會計學教學中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學條件的優化以及教學觀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認真做好事前組織、事中控制、事后評價等一系列工作,通過前期相應的準備,案例教學就應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其具體的實施步驟應從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1)教師應搜集和編寫大量的教學案例。所收集的案例材料可以來自于網絡、其他教材或其他的案例資源庫,也可以由教師自編案例。但教師選取的案例應盡量和授課的內容相一致,案例的內容要選擇時間較近的且貼近真實工作情景的案例。
(2)合理安排好課堂的教學任務,教師應向學生說明此次案例要解決的問題和注意的事項,以及此次案例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可以提前將案例內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一段時間通過自己前期的資料搜集和思考為課堂案例教學打下基礎。
(3)案例教學分組及討論。由于高職非會計專業的同學所學的專業不一樣,可以結合非會計專業的同學今后將從事的工作環境模擬案例教學場景。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每一組分成7~8個人。每一組的學生被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務,例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老師布置的工作情景設置工作崗位,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完成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以市場營銷的銷售環節為例,可以讓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從產品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所有有關的銷售費用支出都進行一輪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工作,當中的案例角色不光有會計工作人員,還有供應商單位的會計人員以及下游客戶企業的會計人員在同時進行會計處理工作。每一個組還可以指定一名負責的同學作為組織者,負責組織好本小組的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案例情境中來。案例的課堂內容完成后,由每個小組的同學進行項目陳述,將自己在案例中所完成的工作任務進行闡述。教師此時可以暫不發表評論而是觀察學生的表現,充分挖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語言表達等各項綜合能力。
(4)案例點評和總結環節。課堂討論和辯論也是案例教學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由每一組的成員講述各自所作的工作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各個小組進行辯論和案例分析,教師通過在這個環節設置引導性的提問,使學生充分理解案例中的各項教學任務。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往往沒有太多可選擇的方案,只能選擇較優的方案。通過案例點評可以加深對會計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教師案例點評環節,應根據學生陳述和辯論環節以及所做的項目作業作為評判依據來做總結性講評,并輔之以適當的鼓勵。從而增強學生對下次課堂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4 結論
盡管案例教學法在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等在會計學教學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教學環節中,科學選擇案例,仿真模擬教學環境,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環環相扣的教學鏈。
總之,案例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會計教學方法的嘗試,更加適合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對培養高職非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將有較大的提高,教師也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從而提高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質量,以豐富會計教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肖華芳,萬文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設想[J].當代經濟,2009(1):130-131.
[2] 李志鋼.論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
[3] 王珍義,徐雪霞.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改革與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9,2.
[4] 張健.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模式創新構想[J].經濟研究導刊,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