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素
摘 要 此文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出發,針對普遍存在的高校學生ppt展示的教學模式,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學生ppt展示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對學生展示ppt的啟示。
關鍵詞 交往行為理論 學生ppt展示的教學模式 交往行為模式
如今,學生通過PPT展現其學習成果的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已非常盛行,此種方法使學生在展現其學習成果的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因此對于學生PPT展示教學模式的重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此種教學模式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如何提高學生PPT展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包涵四方面內涵:首先,哈貝馬斯建構了生活世界。“一個共同體所共有的文化傳統對于生活世界具有構成意義,而單個成員可以從這個生活世界找到解釋的內涵。這種主體間共有的生活世界構成了交往行為的背景?!逼浯?,他明確了交往行為模式,它是主體之間通過語言符號相互協調的互動。再次,他提出了語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最后,哈貝馬斯建立了主體間性。他認為,““主體間性”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對話、交流,它意味著主體間的權利與地位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價值的依存。”
二、學生ppt展示的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一)ppt展示的目的行為模式,而不是交往行為模式
有一部分同學單純為了完成展示的任務,對老師完成的教學內容敷衍了事,難以吸引聽講的同學們的注意力,導致寶貴的上課時間浪費。這種只為了完成老師交予任務的工具理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很大一部分學生按照工具理性去認知世界,往往忽略和漠視自我的內心本真世界的想法,個體的言語和行動開始走向功利,過分注重言行交往的目的性、行為方式的有效性和結果利益的務實性。
(二)ppt展示的真誠性和有效性的缺失
很多學生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是單純的把書本上的內容做成ppt,導致展示缺乏真誠性,這樣的展示就會空洞、生澀、難懂,進而缺乏有效性。這樣學生使自己變成了既定秩序和權威的遵守者,而缺乏對自己個性精神的尊重和培養。ppt展示的人文精神的放逐,教材本真意義探索的缺失使得學生ppt展示失去了活力。另外老師過度注重學生ppt展示的作用,忽視了自己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使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和無助迷茫之感。
(三)ppt展示的非主體間性
學生ppt展示更加傾向于“主體-客體”模式?!爸黧w-客體”模式不是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更不是主體間性。ppt展示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互動,與聽課的學生之間更加缺乏互動,施教者與受教對象不再是具有自覺意識的主體,這樣嚴重阻礙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ppt展示更多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傳輸,客體的感受被忽略,溝通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交往行為理論帶給學生ppt展示教學模式的啟示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強調的是一種雙主體即主體間性理論。它以主體性為基礎,講究主體與主體之間關系的相互規定、關聯、統一、協調。將這一理論貫徹到學生ppt展示教學模式中,探尋當今增強學生ppt展示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途徑。
(一)加強對話
哈貝馬斯認為,在交往行為的各種方式中,對話是最具有普遍性和經常性的人際交往方式。對話交流是借助語言符號在主體間進行的話語交流、心靈溝通和視界融合。“說話者向聽者的他人視野中深入,在他人的疆界里、在聽者聽覺背景上來建立自己的話語。”
1、加強ppt展示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對話
展示提倡主體間的對話,是平等間關系的對話。第一,要求教師在學生展示完ppt后,對學生ppt的內容進行總結,這樣聽課的學生可以對課程內容有一個更深的理解,講課的學生也能更加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問題;第二,要求教師在學生ppt展示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有助于ppt展示學生的反思和聽課學生的思考,即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2、加強ppt展示的學生與聽課學生的對話
增強講課學生與聽課學生的互動,防止聽課學生認為所講內容與自己無關。哈貝馬斯認為,兩個交往過程的參與者能對世界上的某種東西達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也只有互相理解,交往活動才能得以持續,人才能存在,因為人類的存在是以雙向理解的交往作為起點的。
(二)學生ppt展示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交往行為模式
學生ppt展示單純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行為模式應該杜絕,應該把ppt展示作為一種交往的途徑,積極與老師同學溝通,在交往中收獲知識。因為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之中。只有以交往行為模式進行教育,才能消除目的行為模式的弊端,去除講課學生的完成任務的心理,使ppt展示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學生ppt展示應具有真誠性和有效性
有效性包括命題的真實性、規范的適當性和主體的真實性。針對學生ppt展示中語言交往真誠性和有效性的缺失,高校教育者必須注意在展示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真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盡量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ppt展示的真誠性和有效性。
通過對交往行為理論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ppt展示的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交往行為理論是一種社會視角,也是我們理解社會和理解彼此的手段。當然交往行為理論也面臨著一些困境,但是它現有的理論足以解決學生ppt展示教學模式中的某些問題。
參考文獻:
[1]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M].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1.
[2]周娟娟.論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高校政治教育的啟示[J].倫理與道德.2008,12.
[3] 暢麗萍.交往行為理論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州學院學報,2012,7.
[4]周先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為必然—兼論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J].前言2010,(7).
[5] 史妍.高校交往德育研究—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啟示,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12.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