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偉
時代在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是愈發豐富多樣,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輿論導向的引領者,更加應該注重與受眾的密切聯系。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白咿D改”開展活動以來,從中央新聞媒體到地方媒體的新聞采編人員紛紛來到一線,走進基層,深入基層,體察百姓冷暖,傳送人間真情。不僅進行了詳盡的新聞報道,同時也鍛煉了新聞工作者隊伍,提高了新聞報道的作品質量,集中體現和遵循了新聞報道的價值規律,對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我國新聞工作深入基層、貼近百姓的方針路線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廣播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更容易貼近受眾。競爭積累的媒體市場,廣播媒體之所以有著一定的“市場”,主要是受眾不但要了解新聞,更想要了解身邊發生的新聞。當然,受眾了解新聞,可以是報紙、電視、廣播,還可以是其它。如果“內容”相同,受眾一般會選擇地方報紙、電視或其它。要讓廣播“內容”占據當地受眾的“市場”,就要比當地報紙、電視或其它有更適合受眾口味的“內容”。而這“內容”,主要靠新聞媒體去“取得”,就要廣播在基層“發聲”,而“走轉改”,顯然是“取得”和“發聲”的最佳途徑。筆者認為,廣播媒體“走轉改”中,應做到:
一、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報道新聞
受眾對一些復雜難懂而又與自己無關的問題自然不感興趣,但如果報道能從某個與報道主題相關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入手,就有可能使受眾在一種情景化、形象化的狀態中跟隨報道進入相應的主題,實現信息從理智到情感的過渡與交流?!皞鞑ブ黧w對事實情態信息的反映是新聞反映自身的要求,對自己情感傾向的表現則更多的是為了感染接受主體,讓他們在情感的認同中接受新聞文本,從而實現文本的傳播價值?!崩?,武漢的公交車司機挨打的事情,在某一段時期頻繁發生,司乘關系的和諧程度降到低值,而公交車又是民眾出行必須的交通工具。武漢交通廣播在“走轉改”中,對武漢“三零司機” 武漢公交集團第三營運公司531路司機張兵進行報道時,用乘客的聲音來對張兵的工作進行描述,531路線路上的漢陽三中初中部的學生,只要是乘坐這路公汽,都認識張兵,都會喊上一聲“叔叔好”、“叔叔再見”,有的家長聽了孩子的描述,特地搭車觀察張兵,最后稱贊他的服務“名不虛傳”,特別放心把孩子交給他。這篇報道以現實的場景描述,講述司乘關系的和諧,一個個細節,一個個故事,讓受眾有乘坐這路公汽的意愿,上車、下車都是民眾身邊的事,每天都會做的事,讓民眾會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報道從受眾的角度來“拆解”張兵的優秀,讓人物更鮮活,讓受眾更容易接受新聞報道傳遞的內涵—和諧的司乘關系。
二、以受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
“新聞接近性是指報道的新聞在利益上、地理上或心理上接近受眾。這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以受眾為出發點來報道,善于把握受眾的興趣點,觸及受眾的內心,引起共鳴,使作品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毙侣劦氖姑褪莻鬟f信息,而數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皵底滞抢@不開的一個重要素材。如何讓數字在直播中活起來顯得至關重要。直播大腕何紹偉就此總結了額一句話秘籍:多說相對數字,少說絕對數字” 。武漢交通廣播在對7月7日城區漬水的情況進行報道時,采用的是直播連線的方式進行報道,現場記者在漬水路面對現場情況進行報道,當直播間的主持人問到現場的水有多深,筆者作為現場記者,并沒有采用“50厘米”“水很渾濁”的語言來報道,而是說“我的身高是一米八,現在水差不多淹沒我的膝蓋,我也看不清我的腳面,很多小車的整個車輪已經泡在水里”的方式進行表達,事后,有聽眾反饋說,這樣的表達在廣播里聽起來,特別形象,一聽就能感受到水的大概的深度。另外,筆者也采訪了剛下車的乘客,這位乘客剛剛從另外一個漬水嚴重的地點過來,用市民的親身感受來描述他沿途見到的相關的景象,見證者的親口描述更具說服力,也彰顯了當時直播報道的主題“我們和你在一起”。
三、增強報道的實用性
讀者獲取信息的目的是帶有功利性的,就是有用性,只有能為讀者提供有實際用途的信息才更容易被選擇和記憶。“如果我們的記者仍然停留在跑機關、泡會議、編材料等套路上;仍然是作風漂浮、文風呆板、無病呻吟、不求精進;仍然跟在領導的屁股后面轉、精心地編織自己的小圈子,則只會離生活、離實際、離群眾越來越遠,只會使新聞傳播的效果越來越差,只會把宣傳工作引入歧途,要想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信任和支持更是難上加難了?!?作為交通廣播的記者,走到基層去,就是要走到路面上,走進車管所。時下的武漢處于大建設時期,道路維修建設,交通管制下的車輛改道、禁行的情況比較多。記者在進行報道時,并沒有坐在直播間拿著交管部門的管制通告播報著“某某大道從東向西”等條文。而是走到管制路段,請來交警在路面上進行解答,以受眾熟悉的大的建筑物、地點、單位等作為參照物,進行解讀。暴雨過后,城區漬水,很多車輛的牌照被水沖掉,如何補辦,記者走進車管所,探尋每一個步驟,關注細節,提醒攜帶相關證件,并且是查驗原件,交復印件,提醒補辦牌照的市民,做好準備,節約時間。親身體驗,對以往發布的政令性新聞進行拆解分析,讓受眾更容易了解,信息傳達的有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1]楊保軍.論新聞價值實現的層次性 [J].國際新聞界,2002(6).
[2]卿志軍.新時期提升報道中新聞價值的路徑—對“走轉改”活動的思考[J].
[3]張鷗.直播幕后-電視突發直播一線手記[J].
[4]熊樹愾.“轉作風”的含義[J].求是理論網.
(作者單位:武漢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