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三星和戴爾等科技巨頭紛紛進軍智能手表領域,不僅僅是為了迎合穿戴式設備潮流,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數據—智能手表等可佩戴設備收集的用戶活動數據將價值無窮。
提起智能手表,不得不提Pebble。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款創下眾籌平臺Kickstarter融資紀錄的手表掀起了智能手表熱潮。現在,Pebble已經登陸百思買實體店,與普通消費者見面。但正如TheNextWeb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Pebble最被忽視的一個功能便是它與RunKeeper應用的集成。
Pebble通過傳感器與RunKeeper相連,便成為了一個可以追蹤佩戴者健身行為的計步器。考慮到這一點,再結合個人傳感器需求的爆炸式增長,突然間你會發現,很多人可能會非常情愿地為智能手表開發應用。在佩戴式設備領域,智能手表或許已經領先一頭。手表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盡管其功能現已被智能手機大幅取代。但是,如果智能手表能將智能手機的很多功能“拿”過來,衍生出能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機,那么手表不但能奪回被智能手機搶奪的報時功能,還能充分發揮其便捷和靈活性—用戶抬手就能查看信息,無需從口袋里拿進拿出。
Pebble雖然只擁有基本的運動傳感器,但與Fitbit等專用健身追蹤器相比,用戶或許更愿意攜帶前者,因為它一直就在那里,而專業的計步器需要隨需戴上和卸下。依托智能手表實現運動檢測輕而易舉,也非常方便。還有哪些傳感器可加入到其中呢?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考慮,不難發現諸如定位、心率監測等功能均大有可為。
富士康最近展示了一款內置傳感器的腕帶式設備,已經實現了健康監測功能。蘋果公司傳言已久的iWatch據悉也會把健康監測作為主要功能之一。可以想象,一旦具備多種數據監測功能的iWatch上市,蘋果肯定會圍繞它打造一個應用生態平臺。
讓智能手表變得魅力十足的不是光鮮的外表,抑或類似智能手機的小游戲,而是它內置的傳感器所收集的用戶數據,以及這些數據將被如何利用并呈現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