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膠片幾乎成了懷舊者的道具,3.5英寸軟盤屬于上個世紀,你電腦上正在運行的傳統機械硬盤亦正在過時,取代者則是閃存(Flash Memory)式固態硬盤(SSD)。作為目前占據全球1/3閃存市場份額的存儲巨頭,閃迪(Sandisk)正發力于此。2012年,固態硬盤占閃迪全年營收的9%,但閃迪創始人、全球CEO兼總裁Sanjay Mehrotra的預測是,2014年固態硬盤就會撐起公司超過25%的營收。這就是革新性產品帶來的增長力量。
閃存取代硬盤,對個人用戶而言意味著什么?對比一下iPad及傳統PC的性能差異即可知曉:前者平時無需關機,需要使用時僅需兩三秒鐘即可喚醒;后者的開機時間則需要幾十秒鐘。如此差異的最大原因,在于iPad采用的即是閃存存儲,其數據讀取速度要比傳統PC的硬盤快很多—閃迪亦為iPad閃存的供應商之一。
iPad的熱銷是閃存市場迎來新想象的重要起點。在此之前,閃存的主要產品是U盤,或者作為存儲卡附加于手機、相機等數碼產品之上。但現在它已經成為傳統PC產品中最能提高性能及賣點的硬件,無論是蘋果力推的“世界上最薄的電腦”MacBook Air,還是傳統PC廠商跟進的超極本概念,都離不開閃存。
在閃迪誕生的四分之一世紀歷程中,這已不是它第一次站在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存儲進化
25年前,一個印度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以色列人在美國加州創辦了閃迪(Sandisk)。在那時,閃存還僅停留在科技概念上,但2012年它已形成年銷售額達23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作為一種存儲介質,閃存幾乎侵入數碼相機、手機、平板電腦等所有電子設備,而它的存在形式有作為組件直接內嵌于電子設備中,亦有U盤、SD卡、記憶棒等獨立銷售使用的產品。閃存是1980年由東芝公司率先發明的。不過,在之后漫長的商業化過程中,閃迪在應用類產品的創新技術研發及生產中卻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其一慣保持低調,核心目標是在更大容量、更低成本、更穩定持久、更快速度等產品核心指標上持續改進。正如CPU產業遵循摩爾定律一樣,在過去20年,閃迪亦實現了閃存容量增長3萬倍,同時價格下降5萬倍的成績。
全球首個閃存式固態硬盤是由閃迪在1991年銷售的。1998年,閃迪與松下、東芝聯手引入SD卡格式,十年前閃迪則再一次定義Micro SD卡……而在技術上,1997年閃迪推出多級單元技術(MLC),使得每個閃存芯片的密度得以翻倍,從而掀起閃存市場的一場技術革命;到2008年,每單元存儲三位數據(X3)技術的推出,又是對于十年前發明的每單元存儲二位數數據技術的一次顛覆。
然而,消費者的需求是無止盡的,閃迪研發實驗室內超過4500名工程師正在醞釀更新的技術。閃迪正在研究“3D閃存”,作為對目前的王者NAND閃存的挑戰和取代者 ,“3D閃存”的核心概念在于將縱向、橫向集成更多層到一個芯片上,就像是把芯片從平房改造成高層建筑。該產品的推出時間表被排到了2020年。
智能移動的生活趨勢讓閃存再次站在風口浪尖,成為塑造整個電子消費產品及體驗的主角。甚至可以說,沒有閃存就不可能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最初閃迪推出的Micro SD卡是提供給摩托羅拉手機使用的,外插卡不但增強了容量擴展性,還令手機變得更小成為可能。不過,面對64M的存儲容量,當年摩托羅拉還是覺得太大了,根本不需要。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要拍更多的高清照片和視頻,新的三星Galaxy手機還能用兩個攝像頭同時拍攝像。2012年預計用戶將通過閃存技術,捕捉和存儲數碼影像達1萬億張。
“你的智能操作系統、你的音樂、你的照片、你的應用、你的書都需要存儲空間。”閃迪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Shuki Nir對《環球企業家》說。數字內容、移動設備及同步、分享的需求在全球范圍內均有穩定上揚的趨勢,上述三個趨勢均意味著閃存需求會越來越旺盛,因為只有適當的存儲方案才能讓數字產品的功能最大化。
“新”硬盤
“開機只需2秒”、“打開Photoshop只要1秒”,消費者若使用固態硬盤作為存儲器的電腦就會有上述直觀感受。蘋果正是利用固態硬盤帶來驚人用戶體驗的代表性公司,造就Macbook Air輕薄、多日不用關機的幕后功臣正是固態硬盤。
Macbook Air在2010年上市時采用東芝的“固態硬盤棒”,其與閃迪的關系亦很有趣。兩者一方面是閃存產品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兩者在研發和制造上亦是緊密合作伙伴,其合資建立的世界級NAND閃存工廠已有3家—任何基于閃存的產品均有兩張芯片,一張是存儲芯片,即由兩者緊密合作共同制造,另一張則是控制芯片,由各自獨立研發。
控制芯片需軟件創新才能提升競爭力。閃迪為此不得不變革自身業務,加大投入成為垂直整合型閃存供應商。“我們的設計范圍包括存儲、控制器和系統,均實現了縱向一體化。”Shuki Nir說。
如此大大提升了行業的競爭門檻。直至今日,放眼全球整個閃存行業中,只有包括閃迪、三星、東芝在內的6家企業有能力生產核心原材料晶圓體,這是穩定供應閃存產品的核心保證。目前,閃迪與全球十大PC制造商都建立業務合作關系。上述OEM渠道所銷售的產品占閃迪產能的三分之。閃迪未來亦考慮將重心投向OEM而非零售,如此則能把消費者口味變化所帶來市場風險“轉嫁”給電子設備制造商。
2012年被Intel寄予厚望的超級本亦承擔起固態硬盤的推廣大使,并引領所有筆記本廠商以固態硬盤取代傳統機械硬盤存儲(HDD)升級的換代風潮。根據IHS iSuppli研究公司的報告,2013年機械硬盤的銷售跌幅高達12%。這一方面在于消費者對PC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在于超薄型筆記本細分市場的快速增長,而此類產品只能配置固態硬盤存儲。2012年全球售出10%的個人電腦都已使用固態硬盤,而這一數字今年預計會再度翻番達到20%—傳統的機械硬盤萎縮大勢已不可逆轉。
“閃迪”這個中文譯名亦幾經琢磨,“‘閃正好與閃存技術契合,‘迪就是迪士尼的那個字。我們不要中國消費者記住一個S開頭的品牌,而是記住閃迪。”當初選定這個中文譯名的閃迪亞太區副總裁吳家榮對《環球企業家》說。吳透露,在U盤、SD卡等傳統產品上,閃迪已占據了中國市場近34%的份額。
不過,在固態硬盤這個新品類的市場交替期內,未知因素還很多,價格因素仍是個人消費市場最大的掣肘。閃迪希望埋頭創造更快、更大容量、更高品質、更低價格的產品以等待時機。
“對于有大型數據中心、云端存儲應用的企業來說,固態硬盤帶來的效率提升是令他們無法抗拒的。” 閃迪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Shuki Ni解釋說。較之于個人消費市場,企業級市場對硬盤價格并不敏感,其早已快速擁抱了固態硬盤,如此開銷的回報的確物有所值—百度在新成立的南京云計算數據中心亦進行了大規模的固態硬盤部署。谷歌的“實時搜索”體驗亦有固態硬盤支持的功勞,其“不再需要輸入關鍵詞后打回車才出結果,可以一邊輸入一邊出搜索結果”。為了應對企業級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閃迪已著力布局。去年閃迪收購了Pliant Technology,作為其重點發展企業級固態硬盤業務的支持策略。如此即便你暫時并未購置內置固態硬盤的電腦,亦將是閃存技術革新的潛在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