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娣
教師的讀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動力,是教師在新課改形勢下,取得長足發展的基本保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教師要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熟練掌握先進的科學理論,還自主、民主的教學模式于學生。教師同時需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底蘊,有開發校本課程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然而許多教師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已變得不太善于學習、思考和讀書了。勤于讀書和善于學習,是教師重拾生命激情,學會創造,從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師再一次找到并實現教育夢想的另一個制勝的“高地”。
現代教學研究表明,一名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七八年之后,積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如果不注重讀書學習,不注重獲取新的東西來充實自己,那以后教書就只能憑經驗運作。這樣教一輩子書,也只是教材、教參、標準答案的傳聲筒,哪里有什么創新與發展呢?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教材在不斷變化,對于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說,現在學習和讀書的任務不斷加強,只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許多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種體會,過去教得乏味的內容,今天教起來別有滋味,過去對一些問題僅有膚淺的認識,如今卻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認識它,理解它。可以這樣說常教常新。道理很簡單,那是因為這些教師不斷讀書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
然而,目前形而上學在教育上仍有“慣性”的市場。如有的教師熱衷于形式主義,不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而把大量時間花在搞家教,或上網聊天、玩游戲上。有的甚至通霄“筑方城”等等所謂的娛樂。備課不認真,教案經不起推敲和深究,教學思路浮躁不定,素質教育當然無法得到落實。這樣的教師只知道傳授已有的書本知識,而忽視教會學生學習。我們要把教師的角色由“演員型”向“導演型”轉變,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可是我們中有相當部分的教師存在以下誤區:
1.認為讀書可有可無,自己已有一桶水,應付課堂講授綽綽有余,缺乏自我反思,自主學習的精神。
2.認為沒有時間讀書,青少年時期已經讀夠了,加上現在工作繁忙,家庭拖累,讀書又枯燥乏味,還讀它干什么?即使讀書也是為了晉升職稱,提高學歷而已。總之,教師讀書的被動成分超過主動,實際效果不大。
3.認為實踐重于一切,自己長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線,“教學相長”自己不是經常在學習嗎?不用再埋頭讀書了。因此,對新的教學理念知之甚少,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缺乏力度。
4.輕讀理論的書,認為所讀理論“虛”,對教學實際作用不大。這是在浪費時間,做無用功。
5.認為讀書是年輕人的事,自己年紀大了,無需再讀書了。因此,讀書不深入,霧中看花,蜻蜓點水,讀書不系統,時斷時讀,前后不連貫;讀書無主見,隨大流,趕潮流,看時髦。即使讀書,也僅瞄準應試,熱衷“中招寶鑒”“考生資料包”“高考必備”等等。埋頭鉆研“技巧”,造成教學理論與實踐脫鉤。讀書與應用“兩分離”,學生對學到的東西不能活學活用。
6.一些教師不注重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只借一些娛樂、消遣性的書籍,或局限于網讀。還有些教師的讀書僅限于本學科,本年級,很難進行跨學科,整合型讀書。教師之間切磋的機會少,交流少,不能相互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針對以上幾種在教師中存在的讀書誤區,學校要建立起讀書的長效機制,在教師評價過程中,要將教師讀書和發展情況當作一項重要的量化標準。領導帶頭,創建學習型的書香校園。為此,學校領導除了須具備科學文化知識和能力外,還應具備以下知識和能力:
1.系統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師管理過程中,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事。
2.與管理相關的知識,包括管理心理學、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有助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全面認識和了解,并能夠及時地根據教師的心理及生理需要,實施有利于教師發展的管理措施。
3.教育政策法規知識,它是學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實施以人為本對教師管理的內在要求。這就需要學校領導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建立起領導讀書責任制,在領導帶頭讀書學習的前提下,才能大興讀書之風,創建學習型的書香校園。同時,要在讀書上講策略,講方法,講實效,把教師的讀書能力切實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提高“會讀書”的能力,這既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也是教師的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師讀書能力的提高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基本教育》,華東師大出版,2004.1
2.蘇軍著,《教育101》,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4.8
3.《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6.2
4.《優秀教育論文集》(第十六卷),廣東旅游出版社,2002.12
5.《職教論壇》,職教論壇雜志社出版,2006.5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