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教師是一種崇高的職業,專業性非常強,作為歷史教師既要具有扎實的歷史學科知識,另外還要熟悉歷史學科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了解史學發展的動向,以及與時俱進的研究成果,最后還要具備相關的學科科研能力,也就是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的創造性活動。過去的基礎教育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已經凸顯出許多問題,跟新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為了滿足這個需要,進行教育改革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具體到高中歷史這一學科,我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談幾點做法。
一、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學生全面素質得以提高,這就要求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將傳統教學方式中陳舊落后的東西要么刪除,要么改良,畢竟讓學生獲得最佳的發展才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那么就要從授課的方式、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打造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1.要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拘泥于教師劃重點,講重點,學生背重點,用重點。在課程改革大潮之下,要把單一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改革成多樣化和科學化的教學方式。多樣化主要是打破教師的權威地位,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呈現方面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現在就要滲透科技含量,一定要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最佳優勢,要把信息技術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很好的推進,發揮得淋漓盡致。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積極制作電子課件并有效使用,讓多媒體教學落到實處,讓多媒體教學成為歷史教學課堂上亮麗的風景線。所謂科學化主要是指打破過去讓學生單純地記憶知識,并儲存歷史知識,要講究知識的結果和形成結論的過程與方法,二者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專門強調,也給師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比如教學洋務運動這一節課時,新教材沒有直白地評價洋務運動,而是刻意留下評價不寫,而在課后練習題中,有意識地出示了別具匠心的問題: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用練習題的形式把問題呈現出來,要想解決該問題,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才能得出歷史的結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會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遠比教材直接呈現結論要理想得多。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2.要改革師生互動的方式。過去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十分疲憊,學生的地位十分被動,就像一只被填滿的容器一樣,被動地接受著教師的灌輸,先聽講,然后死記硬背,再就是機械訓練,題海戰術。這種肉體上的苦時刻籠罩著學生,而現在的改革就要從課堂教學切入,把歷史課堂打造成崇尚真理、實事求是、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各有發展,把學生的不同意見和不同看法、不同觀點都加以正確的對待和引導,即便認識錯誤也不能在學習過程中隨便批評、挖苦或者施加壓力。要讓每一塊金子都發光,每一只小鳥都歌唱,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盡可能把歷史課堂變成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和諧過程。把學生當成被點燃的火把,去掉被動學習之苦,換來我要學習之樂。
3.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加以改革。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把學生發現知識,探究知識,研究知識等認知活動放到突出地位來抓,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而不是教師展示風采的大舞臺,一定要讓歷史的學習過程從真正意義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發展自己的一個過程,旨在學會發電并自我充電,而不是教師強行加油。新教材中就設計了一些閱讀課和活動課,這些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要把這兩種課放在次要的位置,一帶而過,甚至干脆不講,一定要以此為載體,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著力培養。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研究性學習利用起來,比如課堂討論、課堂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閱讀歷史人物傳記、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編寫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響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等。
二、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力戒空談改革與創新
高中歷史教學要堅決反對忽視基本知識的教學方法,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忽視課本知識而去片面地追求學生的思辯性和開放性,這樣做華而不實,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民族意識相對空泛,在這方面的發展也打了折扣,最終還會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比如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了解羅斯福的新政的原因和影響,就不能對羅斯福新政做出正確的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也就得不到科學的認識。假如不了解斯大林模式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那么就無法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正確的認識,社會主義前期政策也就做不到心中有數,更談不上尊重歷史的前提,也談不上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學生不把握歷史的基礎性、典型性和時代性三個原則,片面地強調宏觀性、思辯性以及開放性,得出的結果可能就會南轅北轍,與教育目標相背離,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三、加強學習,提升綜合素質
新課程要求歷史教師要正確認識智育的含義,千萬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層面,它還包括方法、方法的選擇、技能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歷史教學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但是決不能讓學生機械地儲存大量的歷史史實。歷史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基本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能,要能夠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和認識社會,用歷史的智慧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一方面要把學生的創造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教師不要板起面孔當權威,把學生看成唯命是從的小綿羊。教師要改變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復制者的錯誤傾向,應該認識到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他們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成長離不開主動性,教師的作用是啟發、引導,為學生出點子、想法子、指路子。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學會學習的時代。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只有這個理念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是一個特殊職業,一定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理念,活到老學到老,多加創新,活在教育的最前沿,創造愉快的課堂,從而跟上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步伐。
【責編 金 東】